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

《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

时间:2024-07-31 05:28: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

《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1

  《<脑科学与课堂>———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将全新的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经实践证明的、使用方便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该模式包括建立学习情感的连接,营造学习环境,设计学习体验,教授内容、技巧与概念,教授知识的应用与拓展,评价学习。

  作者玛丽亚·哈迪曼(Mariale Hardiman)是神经教育倡议的创始人,这一倡议联合了很多学校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不同部门。哈迪曼博士的著作集中在神经与认知科学及教育学三者的交叉研究上,她致力于把脑科学的相关研究介绍给教育者,以更好地指导教与学。她制定的以脑导向的教学模型,引起了教育者们广泛的兴趣。

  玛利亚。哈迪曼在本书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了该教学模式的具体步骤和实践案例,帮助教师促进学生的进步,同时获得专业发展。

  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尽管每一个脑—目标被表征为相对分离的部分,但是这六个部分之间却是相互关联的,是一个完整的教学指导框架。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目标,首先必须从探索情感与学习的相互关系开始。

  情绪对学习的影响是我们学习BBT教学模式旅程的开始。压力影响学习,同时积极情绪能提升学习体验。营造学习的'情绪氛围可能是我们老师每日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在BBT模式中,我们教师应该从两个层面来考量情绪氛围。第一,营造班级的基本氛围——一种快乐的、充满创造性并且安全的学习环境。第二,有目的地在一个学习计划中设计活动,让学生与内容建立情感联结。我们大部分人都会遭遇负性或者压力十足的感受,所以,在学校环境里需要学习的时候,理解并阻止压力情景下的注意力转移很重要。

  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的策略可以是运用积极语言——表扬和含蓄的命令。我们老师总是很自然地表扬学生好的行为。但是所有的赞扬对学习的效果都是不一样的,不总是有效的。之前我表扬学生时,会笼统性地表扬,后来改变了方法方式,发现对具体行为的表扬对巩固和塑造行为更为有效。比如,课堂上进行四人小组讨论问题时,我请某个小组上台汇报或表演时,总有那么几个小组成员会趁机嘀嘀咕咕,说着题外话,我点名批评或反问“你坐好了吗?”,远没有表扬坐的端正、认真倾听的同学效果好。只要我一表扬哪位同学坐的端正,其他同学一定会瞬间齐刷刷地坐姿端正,认真听讲。

  所以,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我们应避免使用“含蓄的命令”。我们应该营造一种滋养的氛围,致力于发展这样一种教学文化:老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积极的语言无处不在。我们应该使课堂氛围有利于学习,并且成为让学生牢记不忘的快乐时光,从而使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2

  大家都知道,教育讲究的是适宜性,很多时候大家会被一些外在环境影响而全然将孩子现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抛掷脑后。将一些不适宜的内容以强灌输的方式强加给孩子,破坏了孩子原本发展规律的走向,使孩子对一些不理解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的掌握。

  上半年我们经历了漫长的居家生活,这时候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孩子会落在起跑线上,开始了各种线上特长班的报名,使得很多孩子过早的去被动掌握经验。

  居家的时间里,我收到了这样一段视频:“孩子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妈妈嘴里一直说着让孩子写着一百以内数字和简单的加减算式。”妈妈发过来的目的是想让我督促一下孩子学习。但我看过之后,心里满是对孩子的不舍。孩子还是中班下学期,他的认知还没有达到可以理解的程度。我马上跟孩子统一战线,站到了妈妈的对立面。

  开始的时候妈妈还很是不解,让孩子学习难道有错吗?让孩子学习,没错。但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给予他们合适的学习内容。

  开学以后孩子升到了大班,随着时间的延续,孩子慢慢开始接触简单的数学计算。老师们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将枯燥的数字计算变成了他们喜欢的游戏,孩子在玩的同时掌握了经验也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当我再次询问那位妈妈,孩子对数的掌握情况时,妈妈神情自若,没有了原本的焦虑。看着她的表情,我就知道了,孩子肯定掌握的没错。没等她开口,我就说到:“是不是孩子掌握的还不错,一点都不像在家那时候不开窍,怎么教也不会。”听我说完之后,妈妈满眼笑意说了起来:“是啊,原本我还担心他会跟不上,之前我怎么教都没用,现在看来真是我多虑了。”

  科学的教学方式以及科学的教育内容就会让孩子在原本枯燥的学习中掌握一样的经验。

  这让我想起,我们年轻教师时常会凑在一起交流“上课时为什么总是吸引不了孩子”的情景,活动的'设计也很游戏化,每次活动的开始孩子们看着游戏都充满了兴趣,但当游戏开始之后,孩子的兴趣会越来越弱。不过多长时间孩子们就开始自顾自的交流,注意力完全不在老师身上。

  现在看来,是因为我们没有抓住孩子的大脑发展规律。游戏并不是适合所有孩子。每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应该有适合他们难度的游戏。比如:大班的孩子,你给他们串珠子的游戏,他们肯定不会感兴趣的。因为太没挑战性。小班的孩子,你让他们玩科学小实验游戏,他们可能只会动一动工具,就随之走开了,因为太难了。

  所以,我们在设计活动的时候不仅要考虑活动的游戏性,还要考虑到孩子大脑的发展规律。了解之后,再根据孩子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进行适宜的教学。

  现在的我们已经不应该一成不变地沿着教育的老路埋头向前,我们应该根据科学的走向,给孩子科学化的教育体验。

《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3

  “喂,是小蒋家长吗?”“是的。你是哪位?”“我是班主任,郑老师。最近你家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不是很好,我想了解一下,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他在家里挺好的呀。”听后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想到孩子在班级里作业写得很慢,朗读一点声音都没有,也不怎么和其他孩子交流,成绩上必然不是很突出,虽然是中等,但是每一个老师都希望自己教的学生越来越好。“但是他这次考试只有84分,而且都是按课文内容填空,这是很基础的。”“哦,我知道,他前半张做得挺好的,但是后半张不好。”“那就说明他后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很好呀!”“老师,在成绩这一块,我们对他没有太多的要求。”这是我第一次从家长的口中听到,对孩子的成绩没什么要求,也就是大约在90上下,不要考得太难看就好了。班级里像这样的家长很多,他们虽然没有像小蒋的妈妈一样直白地告知我,但是在他们平时从不主动和老师交流成绩,和交流完后没有行动上看,他们也践行着“中庸之道”。

  《脑科学与课堂》中,作者将很多现在看来是伪科学的实验结果一一道来,如“我们中有些人是左脑型人,有些是右脑型人。”“听莫扎特的音乐会让你的婴儿更聪明。”“错过关键期,学习发展就会停滞。”“我们只用了10%的大脑。”“我们生而拥有所有的脑细胞,一生都不会改变。”以上的很多信息到现在为止很多微信还在推送。如果不是翻开此书,我也会相信我们的大脑没有被完全使用。我想,家长更是如此。这一代的家长所经历的是不敢反抗且艰苦的应试教育改革探索时期,80后的他们,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有一个美好的'童年。在学习上秉持着“中庸之道”。但有时候孩子的潜力,家长并没有及时发现并且培养。孩子在自我探索教育的过程中,跌跌撞撞。

  在书中说道,人脑是一个极其神奇的器官,它拥有发生无数变化的能力,并且其改变的过程会持续终身。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会因为我们的不断使用而增强。那就说明,脑子越用越灵活是对的。与大脑的发展相关的还有注意力。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控制从幼年便开始发展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期。在课堂上发现,有的孩子不需要什么方法便可以认真听讲,但是有的孩子却需要老师多加关注引导才可以。为了创建具有强吸引力的课堂,可以通过快捷且有趣的方式,唱歌,手势,练习来激发学生活力和参与感。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压力,而老师要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融入一个个小的环节,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感到困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希望家长在成绩之外对自己孩子的教育有新的想法,在教育的路上不断修正,不牵绊于成绩,但是能够透过成绩看到孩子整体的发展。

【《脑科学与课堂》读后感】相关文章:

课堂的作文03-19

课堂趣事02-17

课堂的作文03-12

在课堂的作文08-29

《课堂观察》读后感03-16

课堂观察读后感04-28

父母课堂读后感06-20

《透视课堂》读后感10-26

《父母课堂》读后感04-24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