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蛙》有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蛙》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蛙》有感1
很长时间没有认真读过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来是科技在发展,在这个喧闹的、讲求时效的物欲社会里,花费大片时间阅读仿佛是件收藏在博物馆里的古文物,显得久远而又不合潮流;二来,似乎年龄越大,有了工作的压力,很难静下心来去认真看一部小说,甚至是一篇稍微长一点的散文都无心品味了。
对于莫言这类作者,我更是无太大兴趣,也未曾看过他的作品,唯一一部被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有看过,但是对于故事的情节并没深刻印象,也并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这位如今风靡全球的大作家莫言。莫言,是大家,尽管有人说,他的获奖与中国国际地位有关,也有人说他运气好等等这些来自各界的舆论,我不否认。但我也想说,他能走到这个位置,必定有他的过人之处,必定有他的特色。
带着十分的好奇,外加十二分的钦佩,我用了两天的时间拜读了先生的代表作《蛙》。这部作品,先生用了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是以写信的口吻诉说了先生所在的乡村,为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全文以姑姑为核心人物,她是一个为产妇接生新儿的妇产科医生,又是计划生育的领军人物。这无疑是两个矛盾的.角色。在计划生育和人权斗争中,孰轻孰重?姑姑是一个女人,是一个被男人抛弃以致孤独到很久的女人,她一辈子接生了千万个新生婴儿,全村上上下下都是她的孩子,但同时也有千千万万孩子“毁”在她手里。王仁美的死,是在姑姑预料之外的,当姑姑为她输600CC血时,我想她是多么希望王仁美能活下去,那是他侄儿的女人,肚子里怀着她老外家的种子,但是在国家政策面前,她六亲不认。王胆的死,这都是何等的残忍。姑姑晚年,在她的老伴的支持下,做了无数个泥人,她说这都是她“毁”了的孩子,现在都有了别的去处,给孩子们安顿了好的去处,这是姑姑一辈子留下的忏悔,也许没有人同情她,但是真的,她心里的无奈恐怕也只有看到过这些泥人的人才会懂。作者朴实的语言,将姑姑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她的心里表达的如此真实。
小说中核心人物的取名也是别具匠心的,陈鼻,陈耳,陈眉,王肝,王胆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人权”的看重。陈鼻,为了生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老婆,没想到最后还是只有两个千金,因此自甘堕落,沦为乞丐。这是多么淋漓尽致的讽刺。讽刺了国民思想的愚昧,重男轻女的恶果。所以,与其说国家政策与人权相违背,倒不如说国家教育水平低,国民素质低。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沉在水底下的东西吧,人们看不到,却不停的抱怨水面上的杂草浮萍。国家颁布政策,是为了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了国家的富强。然而到了地方,却成了土豪劣绅,不顾一切杀害一个又一个生命。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的题目《蛙》,孩子的哭声“哇”,女娲造人“娲”,孩子也叫“娃”,多么巧妙的命名,当作者听到无数蛙声,当姑姑听到无数蛙声的时候,那不正是那些死去的孩子和母亲的控诉吗,那不就是国民对国家政策的不满吗?
诺贝尔文学奖对《蛙》的评语是“现实与魔幻相结合”,我想这是形容先生作品最好的句子了,语言朴素,浓重的乡土气息,却带着几分神秘的色彩。
读《蛙》有感2
一本好书有摄人心魄的力量。这几天我一直在看莫言的《蛙》,深深地被书中的人物、情节所吸引。吃饭时想着它,想着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煤,想着那一双双因为吃煤而满足发亮的眼睛。
那一双双发亮的眼睛狠狠地撞到我身上,撞见我那不堪的童年。让我看到了小时候的我——因为不曾吃过一个苹果,捡拾别人吃过的苹果核,津津有味地吃,甚至舍不得大口大口地吃,而是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直至把所有的果核全部吃掉,只剩下苹果籽。更加可恶的是这一双双眼睛像一把利剑一样揭开了我心中最难堪的一幕——
正月初八总是要蒸甜糕,初九好祭拜天公。小时候甜糕对我们来说是绝对的美味,就像是地球引力一般不可抗拒。
祭拜过后我们本可以好好享受一番,可是母亲没有让我们大快朵颐,而是很有节制地用刀轻巧地割下一小块,以满足我们强烈欲望的冰山一角。之后母亲便把整屉的甜糕,放进房里然后把门锁上。全然不顾我们涎着欲望的双眼。
我们总是趁母亲叫我们去屋里拿东西时,偷偷地用线割下一小块,并不敢割下一大块,如贼一般怕母亲发现,匆忙放进口袋里,待到独自一人时才小心地从口袋里掏出那一小块甜糕细心地捡去粘在甜糕上的口袋的碎屑,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享用。
如果这时母亲突然出现,我便只能整块咽下不能细细品味,否则便招来母亲难听的'喝斥。小时候总觉得母亲威严得过分,甚至恶毒地想她不是生我养我的亲妈,她想把整屉美味的甜糕锁起来独自享用。
长大后才惊觉事实原来如此尴尬——母亲留着锁着的那一整屉甜糕并非是为了把整屉美味的甜糕锁起来独自享用,而是为了正月十五祭拜祖宗时,也有和别人一样的甜糕,不致招人耻笑。
时隔多年,甜糕的香甜依然浸入每个细胞,母亲威严背后的难堪依然能够体会。现在,我依然无法想象作为一个母亲,如何能拒绝自己孩子渴望的目光,那目光强烈到让母亲斥责、辱骂也不肯减掉一分一毫。母亲决绝的背后该有怎样的心酸?
读到《蛙》中耿秀莲、王仁美、王胆为了生一个儿子甚至连命都搭上了,我的心里就像打开了所有的调味瓶盖一般酸、苦、辣、辛、咸各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唯独没有甜。我就是超生女。我妈为了生一个弟弟,一连声了七个女儿。我是老三,我就是第一个多余人。
我清晰的记得每生一个妹妹母亲都哭得双眼红肿。小时候,我想是因为母亲生产太痛了,现在我明白是母亲的心太痛了。
我无法想象为了生一个弟弟,母亲是如何挺这一个大肚子在月黑风高的晚上爬出高高的窗户,又是如何一脚高一脚低地逃跑在黑暗无边的夜里,又是在哪个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躲避抓计生的“姑姑”们的追捕!如果母亲没能躲过“姑姑”们的追捕是不是就会像耿秀莲、像王仁美、像王胆一样?一想到这些我就觉得惊心动魄,还好母亲躲过了!
母亲躲得了抓计生的“姑姑”们的追捕,却躲不过世俗的嘲笑和父亲自我解嘲般的自责。我亲耳听到族人们犹如毒刺一般的嘲笑声扎进耳朵里来——某某某要绝后了!某某某要断子绝孙了!铺天盖地的嘲笑声浪一般涌来,延绵不绝到现在依然刺耳。
多年以后我们已长大成人了,我还能听到父亲——“我不懂得生,生的全是女儿!”我能想象在生了那么多个女儿之后,母亲多么希望能生一个儿子。
她太需要一个儿子了,这个儿子可以帮她堵住那些嘲笑她的人的嘴巴;她太需要一个儿子了,这个儿子可以让她在众人面前扬眉吐气,她太需要一个儿子了,这个儿子可以让她的老公不再自我嘲讽;她太需要一个儿子了,这个儿子可以让她的心中不再响起族人令人厌恶的嘲笑声——某某要绝后了!
母亲终没生出一个儿子来。母亲的心太疼了,无处诉说,无处排遣,唯有把怨气、怒气发泄在她多得过分的女儿身上。在打下这篇文字时我的耳边依然能够回响起母亲决然哀怨的话语——你可以去死,你死了,还有几个女儿,我不缺你这一个!
母亲怎会缺女儿?这一个又一个的女儿并没有给她带来荣耀,相反的是带来无尽的耻辱。母亲如果可以的话甚至愿意和女儿划清界限。永不生女儿!这不是母亲的错,在忍受了无尽的嘲笑之后,又生出一个又一个的让人再次嘲笑的女儿。你怎能期望母亲——从未接受教育的母亲能不怨?能不气?
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忽然理解了母亲,也原谅了母亲。我忽然意识到了,母亲是何其伟大正是因为母亲顽强地和“姑姑”打游击才有了我,才有了妹妹们;母亲又是何其艰难,难以想象母亲为了养活我们,付出了多少辛劳?
想到这,我为自己小时候从未吃过苹果而自怜自艾而鄙薄自己,母亲能把我们养活已属不易,我还能奢求什么?!我的母亲又是多么的坚强,在饱受歧视与嘲笑,居然勇敢地把她的女儿们一个一个地抚养长大,让她们成人,让我得以在电脑前写下这样一篇废话连篇的文章!我的母亲啊!
有人说一本好书就是一面镜子。《蛙》更是一面好镜子,在镜子里不光照出了我自己,更照出了我的母亲,伟大的母亲!
读《蛙》有感3
《蛙》被誉为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作品以乡土中国六十年波澜起伏的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姑姑这个山东高密地区妇产科医生传奇而复杂的一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闪烁着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敬意。
文中最令我震撼的是“姑姑”。 在50年代的中国,国家由于缺人,鼓励多生。那是中国多娃的一个黄金时代,也是姑姑的一个黄金时代,“那时候,我是活菩萨,我是送子娘娘,我身上散发着百花的香气,成群的蜜蜂跟着我飞,成群的蝴蝶跟着我飞。”
——从姑姑朴实的语言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姑姑内心的那份满足、自豪以及乡里邻居对姑姑的赞赏与感激。
在1965年底,急剧增长的人口让国家感到了压力,于是第一个计划生育的高潮掀了起来,姑姑也投入到了计划生育的浪潮之中,并且成了公社计划生育的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她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时到了铁面无私的地步。无论是接生还是引产,似乎都没有区别。她可以拉倒邻居的门楼来逼迫侄儿媳妇自首,可以对被迫跳入河水的孕妇穷追不舍,可以像日本人追捕游击队一样对逃跑的孕妇布下天罗地网。不论多少孕妇死在引产的手术台上,都无法动摇她的信念。当我细读作品,我发现,在看似铁面无私,冷漠无情的姑姑的内心深处,竟是那样的柔软:
当已生过三胎的耿秀莲再次准备生下第四胎,姑姑绞尽脑汁终于把孕妇耿秀莲押上了去做流产的船。可是,耿秀莲却不顾一切地跳到河里准备逃跑。姑姑一行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耿秀莲救上船。当姑姑看到耿秀莲腿上的血时, “你们不用上船了,自己游上岸吧。”姑姑命令秦河:“快,调转船头,快,快!”
——此时,姑姑内心对于此前耿秀莲作为超生钉子户的懊恼、愤怒已然不见,心中唯有的是为耿秀莲生命的担忧与焦灼。
虽然姑姑为了救活耿秀莲想尽了办法,甚至自己给耿秀莲输了500cc鲜血,但因耿秀莲的先天性心脏病,最终还是未能挽救耿秀莲的生命!
于是,众人同情的眼光都转向了死了老婆,留下三个幼女的张拳。此时姑姑的内心世界会是怎样呢?
为了躲避计生队,怀孕七个月的袖珍女人王胆在木筏上早产时,姑姑平静地对着凶神恶煞的陈鼻说:“这不是魔爪,这是一只妇产科医生的手。”
虽然,姑姑在木筏上及时为王胆的孩子接生,但是,王胆和孩子却危在旦夕。尽管姑姑的船载着王胆和新生婴儿疾驰返航,但终究未能挽救王胆的生命。王胆不足月的女儿陈眉也是在姑姑和小狮子的悉心照料下,终于度过危险期活了下来。这期间,身为父亲的王胆面都没有露过!
在这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姑姑内心对生命的敬重与珍惜让我感动。但是,王胆却把所有的责任,所有的过错推到了姑姑身上!每次想到这里,我都会问自己:这件事这样的结果,全部是姑姑他们的错吗?
正因为姑姑内心深处充满着对生命的敬重,面对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曾流产(引产)了那么多孩子,姑姑的内心一直有着负罪感(只是当时为了肩上的`那份责任,将它深埋在心底)。所以,在姑姑老了的时候,当着记者的面,她庄严地说:“就是这双普普通通的手,将数千名婴儿送进了地狱!姑姑的手上沾着两种血,一种是芳香的,一种是腥臭的。”甚至,她还自己描述记忆中的那些未能来到世间的婴儿,通过秦大河的手活灵活现的再现出来,以此来赎罪……
合上书页,我的心中既为姑姑的一生震撼,也为姑姑的一生感到困惑。所以,在我心里,常常陷入沉思:
假如当时中国没有计划生育这项国策,或者假如做计生工作的时候,姑姑们不那么负责,任由人们生育,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呢?
当一项政策强制执行的时候,身在其中的渺小的个体能做些什么呢?
当政策与个人情感(甚至个人利益)相矛盾的时候,该如何自处,方能保持个人内心的安宁?
如何能真正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和谐呢?
读《蛙》有感4
对于莫言这个大文豪,相信大家一定再熟悉不过了吧?莫言,这个名字可以说是家户喻晓了,因为他是我们中国的“文坛泰斗”、“文坛上的拿破仑”,是我们中国文学的骄傲。因为,他于二零一二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因此,他的获奖作品《蛙》也风靡一时,成为莫言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因为这本书即获得了国际性的诺贝尔文学奖,也获得了国内性的文学大奖——矛盾文学奖。所以,老师强烈推荐我们一定要去阅读《蛙》这本巨作,老师说了读完以后会有所收获的。我正想着星期六日再去买来看,哪知下午放学回到家时,妈妈就微笑着递给了我这本厚厚的长篇小说——《蛙》。在交谈中,我才得知妈妈在这本书刚出版时就买来看了,之前之所以没有拿出来给我阅读,是因为这本书的意境很深奥,不容易懂。现在,我上六年级了,应该看得懂了,所以妈妈就拿给我看了。我欣喜若狂,捧过书,怀着激动的心情读完了这本长篇小说。读完之后,我感悟良多,受益匪浅,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受,浓浓地糊在了我的心头。
《蛙》这本长篇巨作通过讲述莫言那个从事妇产科工作的乡村女医生姑姑整一个人生的经历以及前半生和后半生截然不同的待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生育史,说明了计划生育这一国家政策的严重错误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到六十年之间的复杂历史过程。
这本长篇巨著引起了我心灵极大的震撼,那位饱经风霜的姑姑,被计划生育政策折磨的死去活来的妇女,让我拥有了对生命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生命是多么的可敬可贵啊,一株花、一棵树、一丛草,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飞蛾扑火虽然无知愚昧,但也展现了生命的梦想力及奋斗精神,对于飞蛾扑火,我们大可不必抱着耻笑的.态度,我们完全可以学习飞蛾那种勇于奋斗的精神,那不正是生命的意义之处吗?如果吃饱了睡、睡饱了吃,只知道吃喝玩乐,那么请问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用处呢?生命并不注重长短,而是注重生命这颗明珠的价值,也就是说能为这个世界付出多少贡献。昨天是植树节,我觉得人们完全可以一人植一棵树,想一想,全世界有好亿的人口,一人植一棵树,还担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吗?人的一生,人为处世,注定是要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哪怕你只做出了那么一点点的奉献,也绝对没有任何关系!只要你有努力,有付诸奋斗,就足够了——奋斗,正是生命中最大的意义、最高的价值。
无论是夏天怒盛着的桃花,还是秋天饱苞绽放的秋菊,无论是夏天的茂盛绿叶,还是秋天枯竭的落叶,都一定有着它存在的特殊意义。夏天的绿叶生命力顽强,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是因为它有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秋天的落叶纷纷飘落枯竭凋零,也是因为它有着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人的生命每一个时期都有着一定的的价值和意义,植物和动物也是如此,即便是一只蚂蚁、一粒种子、一颗微不足道的灰尘,也有它们存在的意义;我们应该爱世界间万物的生命,爱一株花的生命,爱一丛小草的生命,爱一棵小树的生命。
让生命的色彩更鲜艳,让生命之花常开不败,让生命之花的香飘百里,这便是莫言的作品——《蛙》带给我们的启示。
读《蛙》有感5
莫言的《蛙》是一部描写特殊时代特殊人物特殊事件的大作,为什么说它是大作呢?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学作品嘛!这本书,我用了大概两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内心五味具杂。
姑姑真的是一个很传奇的人物,她由一个普通的烈士子女,变成一个人们心中伟大的白衣天使——妇产科医生,姑姑用她的青春接生了几百万的孩子,给整个东北乡的孕妇及家庭带去了安心、幸福,减少了痛苦。但当国家政策计划生育下达时,姑姑又是那么的残忍的变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魔鬼!作为一名农村妇产科医生,必须要站在计划生育政策的第一线作战,为了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为了高密东北乡无一例超生,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姑姑都勇往直前。为了执行计划生育任务,身怀六甲的王仁美死了、临近产期的张拳媳妇死了、临盆难产的陈鼻媳妇王胆死了......姑姑一生接生了几百万的新生儿,也亲手扼杀了几百万的小生命!几十年过去了,姑姑成了人们心目中的神!姑姑的一生也将走到了尽头,姑姑的一生天不怕地不怕,面对张拳砸破脑门的木棍,姑姑勇往直前,张拳退后了;面对红卫兵耗掉大把的头发,姑姑昂起头颅,红卫兵哭了。连死都不怕的姑姑这一生唯一害怕的就是蛙!因为蛙的叫声呱呱就像那些被姑姑扼杀的婴儿的呱呱的'哭声,这听起来是多么的不寒而栗啊!晚年的姑姑内心充满了愧疚和负罪感,她永远不会忘记张拳媳妇对自己说:万心,你不得好、死!;王仁美对自己说:姑姑,我冷......;王胆对自己说:谢谢,你救了我的孩子......。
《蛙》以姑姑的一生作为写作主线,早年的姑姑是个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者,而晚年的姑姑信命!读完了这本书,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就是不一样的感觉!
读《蛙》有感6
刚刚看完,现在还无法描述看后的感受,就像莫言的写作速度一贯很快一样,我读书的速度也丝毫不逊色,这本书大概用了三天时间吧,在这三天里我每天只抽出不到半天左右时间来读,我觉得这样的速度应该算是快的了。
在这之前和刚才这短暂的时间空隙里我看到过许多关于这本书的评论,原谅我可能看得太快还没有来的及消化或者有些消化不良,我还想不出那么精妙绝伦或褒或贬旁敲侧击冷嘲热讽的让人读了肃然起敬的话来写一篇评论。
但是我要说的是,我读得很愉快,非常愉快,而且是欲罢不能。怎么说呢,简直就像吃了一顿美食,大快朵颐啊。这就足够了。至少我觉得是足够了。我向来不认为小说甚至于其他任何文学形式应该背负上沉重的历史的道德的甚至是政治的枷锁,也不认为文以载道是的境界。当然文章也不能只是文章,它应该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我认为都应该是一件艺术品的附庸,我觉得文学也是一种艺术,和一切其他艺术一样是一种高级的审美活动,如果它让人愉悦,让人感受到欣赏到美的`满足就已经足以成为一件传世精品,至于其他道德,批判,还有什么灵魂,那是附加价值,如果有那是锦上添花,没有那也无关大雅。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想和大家探讨文学到底是不是艺术这个命题,也不想研究什么文学是一切艺术的开始也是一切艺术的终结之类的在我看来毫无意义的命题。
还有一些人跳出来说莫言就是一讲故事的。那些人看不起讲故事的,他们觉得讲故事的就好像旧社会里的戏子,或者说评书的,说相声的,是下九流,不入流,上不了台面,无法跟他们心中那些伟岸的大师什么乔伊斯啦,什么博尔赫斯拉,什么卡夫卡拉相比。我承认,他们没有错,他们都是有着很高鉴赏力的上等人,而我们这样的下等人自然只耽溺于故事的波澜起伏,就好像我们听评书的时候跟着说书的人一起嬉笑怒骂,一起臧否人物,为了评书里那些莫须有的英雄或者小人物贩夫走卒们的苦难而感到难过,为了他们的喜事而欢欣鼓舞一样。我知道这样的上等人同样是看不起《故事会》的,他们也看不起《读者》,那是他们眼中的垃圾,是废品,毫无价值。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些书让好多人在蒙昧之初知道了善与恶,美与丑,良心与道义,责任与担当,同样是这些书最广泛的影响着一个个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然后这些小人物们联手创造着历史,展示着人类社会的良心。我当然不敢不承认《尤利西斯》的经典性与其无与伦比的价值,也不敢对《等待戈多》妄加菲薄,因为我承认我的无知,我的浅陋,我的粗俗,我读不懂他们,我所拥有的那些如果算得上是教养和道德的美好品质,没有一点来自于他们,而我也没有从他们身上感受过丝毫的美,汲取到哪怕一丝丝的营养,我只是像供奉价值连城的青花瓷一样将他们束之高阁,顶礼膜拜,只因为那么多人都崇拜他们,那些我崇拜的大人物说他们是经典,我永远读不懂得经典。但是我知道,我读不懂他们也没有耐心读完他们因此他们也从未影响过我。
我想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我们的道德与良知,我们的知识就是来自于类似于莫言这样的作家,来自于他们的故事,那些被别人嗤之以鼻的“只会讲故事”的故事。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些故事,就像我喜欢《故事会》一样,我还要用《故事会》去教育我未来的小孩,告诉他们应该怎么样顶天立地的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活着,与那些馆阁里打着饱嗝衣着优雅无所事事的批评大师们一起活着,并且比他们更多的为这个社会的前进出自己的一份力。
这里其实涉及到了我一个粗鄙的认识,我觉得曲高和寡的大雅不是好东西,也丝毫不值得人们尊敬,当然那些下里巴人的大俗也并非好东西,甚至是毫无可取之处。我心目中认为一切艺术的境界乃是雅俗共赏。而我觉得在雅俗共赏这一点上《蛙》完全做到了,俗人取其故事,那些惨烈的生死虚幻莫测的人生,雅人研究他的语言结构文学探索甚至书写形式属于什么主义,因此我觉得完全应该给五颗星。
莫言在这本书里讲到了一个故事,关于铁拐李的故事,他说面对神迹,我们应该沉默,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我觉得我应该闭嘴,不要说话,该用这张嘴去吃饭了。
读《蛙》有感7
今天,我看了一幅漫画,名字叫《甘当井中蛙》。
在一个大公园里,有一个男孩子背着书包,右手拿着一支大叉子,眼睛瞪得老大,眉毛已经皱成了八字眉,正在追赶一只青蛙,这只青蛙看到前面有一口井,扑通一声跳了下去,嘴里还说了一句:“还是这里保险!”这只青蛙为什么不往前跑呢,或许前面还有出路呢?为什么它一定要跳到这口井里面?原来这只青蛙是为了躲避小男孩的追捕,它一旦被那个小男孩捕到,它就会成了小男孩口中的美食,所以它索性跳到井里面。可是它在跳进井之前,这只小青蛙有没有想过,如果跳到这口井里面,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呢?这只小青蛙跳到井里,它还有重见天日的时候吗?如果它跳进去,就再也跳不出来了,再也看不到阳光,看不到自己的小伙伴们,看不到自己的'爸爸妈妈,看不到所有的一切一切……以后它该怎样生活?它的饮食起居该怎么办?为了一时的安全,而放弃了一切,这值得吗?当今社会,也有一些人像这只小青蛙一样,为了一时的财富,贪污公款,最终是妻离子散,还有受到法律的制裁;为了一时的贪玩,放弃了学业;为了一时的好奇心,去吸毒,伤尽了父母的心;后三轮车为了多赚点钱,超速行驶,最终还是害人害己;出租车司机撞了人,不但没赔钱道歉,还逃之夭夭,可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警察的追捕,法律的制裁。
为了一时的一时,既然知道一时所带来的后果,为什么还有去犯这个错误呢?俗话说的好:“不能为了一棵大树,而放弃整片森林。”直到今天,我才悟出了道理。
读《蛙》有感8
《蛙女》,是按连载的形式写的,它的故事情节虽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却并未因 而影响到作者对生活真实的揭示。《蛙女》创作艺术的特点,则是把传奇性寓于生活真 实的描绘之中。在作者的笔下,哈良父女虽被赋予一身惊人的好水性、好武功,但那却 有着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深深的烙印。哈良,人称“水乌龟”,可他的这身好水性,是靠 泡在黄浦江里以打捞为业熬练出来的,至于那一身好武功,更是地痞、流氓、黑暗势力 逼出来的。“蛙女”水仙,是在“只有一周岁的时候,就巳经让母亲泡在水中学会浮水 了,到两周岁,她已经能像小绷抖那样游泳了。”长大以后又从父亲哈良那里学得了水 下功夫,能在黄浦江下找到一枚铜板,这在打捞业中堪称绝技。
可这“绝技”,对于一个渔家女儿来说,却又饱含着怎样的危险和辛酸哪!不也正 因为有这“绝技”.吃黑饭的大龙头刘铁生,为了打捞史建国的银箱,才设下各种圈套, 妄图诱使蛙女上钩,为他们效力。而这个刘铁生,又是哈良过去妻子卢秀云(蛙女生母) 的后夫.这就使小说故事更增加了曲折性,更渗透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小说主要人物之一 哈良,是个正直、纯朴的劳动者。苦难的生活,不仅锻就了他的钢筋铁骨,而且养成了 他的.疾恶如仇的品格。为了对抗地痞、流氓、黑势力,他们“申江五杰”结义联盟,互 相支援,他虽精通水性,并以打捞为业,却又十分僧恶刘铁生这类借打捞而吃黑饭的大 龙头们。蛙女在哈良的熏陶和培育下,也很富于江糊儿女的侠气。比起胡万春同念的过 去作品巾的人物,哈良父女的形象和性格的塑造,都不能说是很丰厚的,但又不能否认 ,它们还是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真实,特别是哈良这个人物,作者对他的性格还是做了较 深的挖掘。熟悉作者童年的人都知道,他幼时也在黄浦江一带流浪,与穷苦的船家人有 过接触。在五十年代末,万春同志访问过全国劳摸、上海打捞工程局打捞工程队长沈阿 四,了解了他的身世事迹,写过一篇《生长在黄浦江边的人》(收辑在他的《谁是奇迹的 创造者》一书里。很明显,小说《蛙女》中就留有沈阿四童年生活与经历的印迹。沈阿 四的童年,正象蛙女水仙一样,是跟随父亲在黄浦江中打捞煤炭、废铁、木材,过着“ 水乌龟”的生活。
毫无疑间,哈良父女的江上生活.正有着沈阿四遭际的概括,同时,我们也可以想 见,假如作者没有自己在黄浦江畔的流浪经历的“积累”,也还是不能把小说写得真切 感人的。
读《蛙》有感9
今天我看了一幅意义深刻的漫画《蛙母刺字》。这幅漫画,画的是两只青蛙,一只是蛙妈妈,另一只就是小青蛙了,它们母子俩过得非常幸福。可怕的一天来到了,一天小青蛙正趴在荷叶上晒太阳时,母亲回来了,不仅背上叉着一把大叉子,而且还流淌着鲜血。蛙母含着眼泪说:“孩子,你要当心那些可恶的人类,就是他们把我叉伤的。”事情是这样的:蛙妈妈在田里捉害虫时,被几个小孩发现了,一个小孩拿着大叉子,往蛙妈妈背上就是一下;另一个孩子把蛙妈妈提起来时,蛙妈妈一挣扎,那个孩子一吓,手一松,让蛙妈妈趁机逃回来了。蛙妈妈讲完事情经过后,忍着疼痛,拿起一根尖尖的长树枝,在小青蛙的背上刻起字来。虽然小青蛙很痛,但是想起那些变成盘中餐的兄弟姐妹们,这点痛又算得了什么呢?当蛙母刻完最后一笔,看着小青蛙背上的“我是益虫”几个大字时,就倒下了。
看了这幅漫画之后,我非但没笑,反而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和羞愧之中。我想起了我们曾经吃过的青蛙肉,还有那些为了赚钱把益虫卖掉的`人们。我觉得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口腹或一点私利,什么事都能做出来,真的很自私。我们今后应该爱护益虫,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读《蛙》有感】相关文章:
蛙经典句子01-21
蛙声的作文03-27
蛙声的作文(精选15篇)03-30
蛙声的作文15篇03-30
蛙声的作文(15篇)03-30
蛙声的作文11篇04-26
蛙声的作文(集锦15篇)03-30
蛙声的作文集合15篇03-30
读《窃读记》有感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