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习惯与自然》读后感

《习惯与自然》读后感

时间:2023-04-08 09:01:1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习惯与自然》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习惯与自然》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习惯与自然》读后感

《习惯与自然》读后感1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叶圣陶专门写过《习惯成自然》等文章。这些文章虽然写于20世纪40年代,但至今读来倍感亲切,文中所阐述的主要思想对当今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仍不乏启示意义。

  他认为,要养成某种好习惯,要随时随地加以注意,躬行实践,才能收到相当的效果。他以常见的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个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这样,我们“所知”的才能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和素质。

  “习惯成自然”就是能力什么是“成自然”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是那样的意思”。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他进而指出,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一个学生如果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德就优良;学习习惯好,定能取得好的学业成绩。总之,习惯对人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

《习惯与自然》读后感2

  在今天,我读了习惯与自然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说在泰国,人们用铁链把小象拴住,小象无法挣脱铁链,因而习惯成了自然,长大后也不去试图挣脱铁链了。同样,也有一个驯虎师因为习惯相信自己的老虎吃素,后来就被自己的老虎吃了。读完这篇故事,就想起我自己,我从小写字就不认真,许多字都不按正确的笔画顺序拼凑而成的'。

到了五年级时,有一次考试。我因为写字不端正,竟扣了清洁分。到了这时,我才明白书写不认真的后果。于是,我便下定决心要改了这个坏习惯。但是习惯成了自然,连一、二年级小朋友都能写端正的字,我却一直改变不了这个坏习惯。我现在只能天天练字,才能使我的字端正一些。

今天,我读了这篇故事后,我明白了我们不能让一些坏习惯成为自然。我们必须得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不能让他们成为我们学习道路中的绊脚石。有许多人谈到自己的缺点时,总是会说:“习惯了,改不了了!”难道我们真的要像泰国的小象一样,被铁链拴住一生一世吗?

《习惯与自然》读后感3

  我今天读了一篇短文《习惯与自然》,它让我感受很深。

  短文讲述了一头大象因从小习惯了被链子拴住,长大以后再也不会挣脱铁链了;一位驯虎师一直给老虎吃素,就认为老虎不会吃人,当他摔倒以后,让老虎舔干地上的血,结果老虎有了野性,最终将训虎师吃了。

  其实,那头大象不是挣脱不了铁链,而是习惯让它不再去挣扎。就比如我们班上一些同学本来是有能力成为优秀学生的,可就是因为有一条“差生的链子”拴住他们,他们习惯了,认为自己就是个差生了。

  那位驯虎师也是这样的.,不知道事物是会发展变化的,以习惯的眼光看待问题,结果白白送了自己的性命。老虎吃素就不会吃人,就会失去野性,这个想法吃起来并没有错。可驯虎师没想到一头再温驯的老虎舔到血后,野性也会迅速恢复。

  我们每个人不能因为习惯而一成不变,要看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要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要让习惯束缚了自己。

【《习惯与自然》读后感】相关文章:

《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11-05

习惯习惯作文02-19

习惯了习惯05-25

《习惯制胜》读后感:习惯成就人生07-22

《习惯制胜》读后感:习惯多式化07-22

习惯02-26

《习惯》读后感02-21

《习惯》读后感01-30

习惯的日记03-09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