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

时间:2024-08-15 04:39:2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的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5篇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

  习惯了当前钢铁丛林中的生活之后,在接触了更贴近自然的生活后,人的心境在这样的情景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时候会思考人在世界中是什么样的存在,自然又是怎样的存在。

  在阅读了《瓦尔登湖》后,不禁让我思考了以往在意却又逐渐忽略的问题。书的开头讲述了作者在经历了大学在城市的繁华生活中选择回到了乡村,重要的是他选择的不是从城市这个团体而归属到乡村的这个团体,不单单是从一个归属转移到另一个归属,他选择的是在远离乡村的两英里外的瓦尔登湖自我建造的木屋中生活,而他的生活也更多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强调故事的环境的原因也正是表达作者并不是转换生活方式从繁到简的过程,更多的是作者归属自然,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仅有身处在自然中,才能感受到之前被遮蔽的眼睛变得明亮了。

  在书中,人并不是生活在城市就是被束缚的,在乡村就是自由的。梭罗以他明亮的眼睛看着各个环境生活的人们,人并不是由环境界定他们的思想的,很多人总是被束缚着,束缚在他们的生活,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以及他们拥有的,活着的人们变成了生活的奴隶,他用南北奴隶监工的方式比喻了这样的现象,所以他在探索者生活的意义。

  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不是命运,不要抱怨造化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我慢慢累积下来的乱起八遭的事,所以人要会使用它们,而不是给自我打造一副镣铐,锁住自我。

  1847年梭罗离开了他独居的小木屋,结束了他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了乡村,他不是背离了自然,梭罗就像是一个研究生活的科学家,在不一样的环境中研究着,当他从小木屋搬到了乡村后他对人与自然有了更多的感触。

  湖边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追捕着他的猎物,带着他的猎犬。虽然猎人不总是能抓到猎物,可是他仿佛在享受这个追捕的过程。就像书中所说,虽然狐狸很狡猾,躲过了多次追捕,可是狐狸不总是幸运的,最终它也死在了猎人的枪下猎犬的牙下。在这部分的文中有着很多描述了自然生物与人类的语言,这些动物和猎人就像是自然与人一般,而人与自然只是单纯的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吗?在书中有着隐隐的思考与启示。

  我想梭罗之所以会对自然这么情有独钟,也是因为他是从城市搬迁到了乡村的偏僻之处,冬天的湖面结了冰,虽然在旁人眼中是那么平常,他觉得这是一种美丽。在梦中他听见有人在询问他一些问题,他想回答却不能回答,在早晨来临的时候,他看见了自然,这早晨的景象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此刻他的面前,梦中的人并没有提问,他也并没有回答,而在太阳升起的那瞬间,他明白了答案。

  从这本书中我收获了许多,虽然这本书都只是在讨论着作者生活中的`一些事,可是思考中能得到很多的思想。作者一向在思考着人与生活,人与自然的问题,我们以前也有在思考只是逐渐的忘却了这些问题,仅有到坏的结果发生的时候才会去反思为什么当时并没有去思考如何去解决。

  人总算被束缚着,被有形的或无形得镣铐束缚着,我们得到的真的仅仅是生活给的奖励吗?还有这无形的职责,所以我们的生活并不只是为了自我而活,并不是不顾一切的去研究自我,所说的不顾一切不是指你应当放弃自我的梦想生活而去配合他人,只是你在获得的同时会失去,就像书中所说的,继承了农场则意味着你被农村束缚着,所以你在享受这生活的一切的同时也要去思考什么是你该做的什么是你不该做的。我说这些的意义在于我想说,人不能以所谓的追逐自我想要的生活就去放纵自我,要做好自我应当做的事,远离那些让你堕落的东西,新闻中出现的吸毒者开始越来越多的呈现了年轻化,人们不明白他们在追逐着什么,所以他们放逐自我放纵自我,用那虚假的欢乐麻痹自我,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要做到基本的东西,至少要明白毒品根本不能给我们任何东西却能毁掉一切。

  在经历了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比较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中开始逐渐感觉不到了,人类在提高的同时在使用着自然给予的恩惠,却有恃无恐的使用着,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想我们需要反思一些我们对于自然所做的事,就像之前提到的猎人与猎物,我们作为猎人只是在享受着追捕的过程,我们只是在享受着使用自然方便生活的过程,却从没根本的想过自然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以自然的破话作为资本,我们更不该以破坏自然为炫耀的资本,虽然自然无形,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不认为地球会被人类毁灭,人类最多只能做到破坏自然,却毁不了地球,而这样下去毁灭的最终也是我们自我,我们保护自然的同时也是保护自我。我们也该停下手头的事,只是偶尔也好,去感受下自然的美丽,感受最初作为地球一份子的感受,不是被眼前的烟雾所遮蔽,擦亮双眼你就能看到更多。

  所以我们要有健康的生活,要避开那些让人沉迷的毒品,它不能给你真正的生活,只能给你一时的放纵和被破坏的生活。我们要有着与自然共存的意识,不是单方面的去破坏它们,人与自然本来就应当是平衡共存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建设生态礼貌,建设美丽的生活和世界。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2

  梭罗的《瓦尔登湖》以春、夏、秋、冬四季为线,串联起他在瓦尔登湖畔进行经济实验的始末,留给我无尽的想象与羡慕。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领悟“人可以活得很简单,很从容,不必为了那物质财富而丧失了人是万物之灵的崇高地位”的道理。作者在《瓦尔登湖》中以瓦尔登湖为中心,辐射到周围众多地方,描写了他“以禽兽为邻”,在“豆田”耕作,与“村子”中的人交往等诸多生活细节。最后作者又以“春天”结尾,给我们奏响了新的生活乐章,并且他在“结束语”一篇中,这样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看!这是一位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自然主义者,多么令人羡慕。

  梭罗生活的地方是瓦尔登湖及其周围地区,但他细腻精致的笔调,却把我们带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他谈“瓦尔登湖周围的鸟、树、草、虫子”,更谈“更高的规律”。他认为,从一种特殊的意义上说,渔夫、猎人,及其他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从个人的劳作中提升到更高的人类法则,令我们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在《瓦尔登湖》中,许多段落值得一品再品,让人陶醉。他在描写“倍克田庄”时,这样写到:便是德罗依德也要放弃他的橡树林而跑到它们下面来顶礼膜拜了。可想而知这是一个多么美丽的地方,多么的令人神往。

  在整部《瓦尔登湖》中,自然一直是主要背景,以大地为席,以苍穹为盖。梭罗在广阔的天地中像农夫一样耕种、收获,他很高兴,他说:古老的诗歌和神话至少表明,农事是一门神圣的艺术。在从事农耕的过程中,他也不忘“阅读”。即使在19世纪梭罗也感慨道:他们深信一本《圣经》的智慧就足够了,余生便在简易读物里荒废天赋单调地生活。在商品大潮的汹涌翻滚下,现代人的心灵像扁舟入海,漂浮不定。物质的丰裕,精神的贫穷。我们的身体一再扩充,而精神的领地却时时荒芜着。听听梭罗的忠告:多余的财富只能买到多余的东西。灵魂的必需品,金钱一样也买不到。这样的忠告如梵音,对于我们无异于醍醐灌顶。

  徐迟说:“这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对于春天,对于黎明,都有极其动人的描写。”让我们追随着梭罗的足迹,抛弃那物质所带来的烦闷苦恼,感受那恬静美,聆听大师的哲音。

  梭罗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而我们却从他那里发现许多的光亮。他在《阅读篇》中写到:“一个人如果不能相信每一天都有一个比亵渎过的更早,更神圣的曙光时晨,他一定是已经对于生命失望的了,正在摸索着一条降入黑暗的道路。”在《春天》中他又说:“我们需要看到我们突破自己的限度,需要在一些我们从未漂泊过的牧场上自由地生活。”好像他在给我们众生指明道路,“那末,走你自己的路吧。”梭罗好像对生活有一种妙悟,是的,一种真正的人生妙悟。这种妙悟不是从天而降,而是从瓦尔登湖那里思得来的。诚如他在书中的《结论》指出那样:“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如果有谁认为梭罗仅仅是个隐士,那他便忽视了他还是位抨击时弊的演说家和诲人不倦的教师;如果有谁妄想从《瓦尔登湖》里获得亲近泥土的捷径,那么就借问牧童和鹧鸪。

  当代著名散文家苇岸在《我与梭罗》一文中,这样的推崇梭罗:“最终导致我从诗歌转向散文的,是梭罗的〈瓦尔登湖〉。当我初读这本举世无双的书时,我幸福地感到我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诗歌”。敬仰之情可见。“梭罗的散文也未丧失俊美的‘诗意’,而我因为倾心梭罗这种自由,自意,像土地一样开放的文字方式。”的确,在他的散文《大地上的事情》里我们可以读出这样的诗意来。

  在这之前,我没有读过如此的`令我着迷的书,她也让我一度不安的心在这里找到了真正的家,我的心灵之家。里面蕴涵无限丰富的内含,而我的笔在这里显得多么的掘劣,我恨我自己。我恨,但我没有忧伤,我反而觉得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正是在这个时候,我遇上了她。或许这是一种宿命。是的,宿命。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那么的喜欢她,那么我可以毫无夸张的说,我在她身上发现了我自己。

  “在白昼的繁忙生活之中,我有时读它还读不进去,似乎我异常喜欢的在本书忽然又不那么可爱可喜了,似乎觉得它什么好处也没有,甚至变得将信将疑起来。可是黄昏以后,心情渐渐的寂寞和恬静下来,再读此书,则忽然又颇有味,而看的就是白天看不出来辨不出来味道的章节,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心肺,动我哀肠。到了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这《瓦尔登湖》毫不晦涩,清澈见底,吟诵之下,不禁为之神往了。” 徐迟在《译序》中这样的道出了读此书的真谛。白天,黄昏,夜深人静,在这三种不同的时间读书,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心境,得到的味道自然也是不同的了。我当然没有这样的读过这本书,但我能体会到个中的滋味。好像我要说的话都被他说尽了一样。而我又能说什么呢。唉唉,恨不能相见。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3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读高中的时候,那时书里有选文,于是找来原书用了一个晚上囫囵吞枣的翻完,心里想也不过如此。第二天坐在一群朋友之中热烈的讨论关于隐居的话题,甚至在辩论赛的时候也要把梭罗的“不要企图占有大地”作为了环保的理论依据,现在想来,在那个时候的稚嫩心态和浮躁心境下读这本书,怪不得能把书里的精髓糟踏成那样。

  如今再读《瓦尔登湖》,在第三极书城偶遇徐迟翻译的版本,就买了下来放在枕边。于是每天睡前和醒后下意识的一件事就是摸起那本淡绿色封皮的书来翻几页。每天夜里,当世界静的只剩下我和一盏台灯的时候,就连桌角的百合都悄悄隐退了喧嚣的香气,关掉一些可以与外界联系的方式,卸掉身上一切的束缚和伪装,就坦然的像个书虫一样粘在书页上,任什么事都赶不走我了。

  读《瓦尔登湖》的初期境界是觉得有味道,在瓦尔登的春夏秋冬里时刻都感到一股清冽自然的水雾之气扑面而来,好像自己真的喝下了冰镇的梅子酒一般。再读的时候就能感受到些许同病相怜的孤寂了,但这种孤寂一点也不难过,在心底里竟然就像很享受的样子,痒痒的寂寞快感催着人继续往下读,心里开始升起一些激动,仿佛与梭罗有个私密的约定,谁也不会透露谁在世上寂寞的快感,这时候感动也掺杂进来,因为从来没有什么时候我能寂寞的这样美,甚至这样成瘾,也从未在哪一个作品里想现在这样不孤独过,以前的作品,都是我游离在外,再精彩也是作者的,与我无关。而《瓦尔登湖》却让我亲切的称为“我的瓦尔登”,我相信那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所在,那是心灵,可以在书里共享到的东西。梭罗绝对是个思婺八极、神游太虚的高人,在每一根木头的香气里他能想到那么多仿佛毫不沾边的东西,跟着他一起想,有着上天入地般的激动,仿佛灵魂在一次次玩着过山车和蹦极。

  看到《冬天的湖》那篇的时候是个微亮的清晨,初夏的清晨慵懒而清新,我就斜靠着看那些关于凿冰的描写。更妙的时候睁开眼翻开一页的时候手触到的文字这样写道:“睡过了一个安静的冬天的夜晚,而醒来时,印象中伤佛有什么问题在问我,而在睡眠之中,我曾企图回答,却又回答不了、什么?如何?何时?何处?可这是黎明中的大自然,其中生活着一切的生物,她从我的窗户里望进来,脸色澄清,心满意足,她的嘴唇上并没有问题。醒来便是大自然和天光,这便是问题的答案。”看到这里我仿佛觉得身边的同伴在跟自己说起昨日的梦境一样真实,一样巧合。于是清晨一下子闪亮了许多。紧接着冰湖水里的梭鱼和铃儿叮当的驴马也出来了,清晨一下热闹了起来,有趣的梭罗开始带领我去丈量所谓的“无底之湖”,去盯梢地主老爷们精明的交易,我们仿佛两个特务一样,看看这里,管管那里,然后视线最终落在了对冰的研究上,像两个好奇的孩子,研究为什么瓦尔登的冰是那样美丽而又特别的微绿色,挖冰人的雪车走过,有一大块冰掉在村中街道上,躺在那里有一星期,像一块很大的翡翠,我们就每天都跑去看那块绿色的翡翠。然后敏思的梭罗话锋一转开始露出思想者的面目了,“他们告诉我,他们有一些冰,放在富莱喜湖的冰栈中已有五年,还是很好的冰。为什么一桶水放久了要臭,而冻冰以后,却永远甘美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被那种诙谐和智慧震撼的不能起床,生生的把上班的时间忘在了脑后。

  紧接着,我想说,如果不是这文还有那么小一段,那么精彩的要命的段落,我真想今天就彻底“躲进小楼成一统”了。哦,是这样的文字,真精彩的要命:“似乎紧跟着将要有查尔斯顿和新奥尔良,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的挥汗如雨的居民,在我的井中饮水。在黎明中我把我的智力沐浴在《对话录》的宏伟宇宙的哲学中,自从这一部史诗完成了之后,神仙的岁月也不知已逝去了多少,而和它一比较,我们的近代世界以及它的文学显得多么地猥琐而藐小啊;我还怀疑,这一种哲学是否不仅仅限于从前的生存状态,它的崇高性,距离着我们的观点是这样地遥远啊!我放下了书本,跑到我的井边去喝水。瞧啊!在那里,我遇到了婆罗门教的仆人,梵天和毗瑟奴和因陀罗的僧人,他还是坐在恒河上,他的神庙中,读着他们的吠陀经典,或住在一棵树的根上,只有一些面包屑和一个水钵。我遇到他的仆人来给他的主人汲水,我们的桶子好像在同一井内碰撞。瓦尔登的纯粹的水已经和恒河的圣水混合了。柔和的风吹送着,这水波流过了阿特兰蒂斯和海斯贝里底斯这些传说中的岛屿,流过饭能,流过特尔纳特,蒂达尔和波斯湾的入口,在印度洋的热带风中汇流,到达连亚历山大也只听到过名字的一些港埠。”

  读到这里,这篇文刚好结束,既震撼又有点扫兴,意犹未尽的情绪之下才百般无奈的合上书页,剩下的还要留待慢慢享受哩!有人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我想那是因为他自己太热烈,他的生活太过于丰富。《瓦》不寂寞,恰恰是在嘲讽我们这些不会享受寂寞的寂寞人的。然后,被它嘲讽,确是那样的快乐!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4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你的心又真的能安静下来吗?——耳边仿佛传来震耳发聩的疑问。

  怀着向往、好奇的心情,我走进了梭罗的《瓦尔登湖》。这是本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心安静不下来,恐怕就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

  初读《瓦尔登湖》,我只觉这本书既生涩无聊又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作者开篇要花这么大的篇幅介绍自己在湖边种了哪些东西花了多少钱和多少成本呢?后来才明白,这是梭罗先生的一场实验——他要证明物质生活究竟可以简化到何种程度,以便为更重要的追求腾出时间。他来到瓦尔登湖不是为了逃避现实,而是追求现实,对生命本质的一种探索。

  我们到底应该花多久去谋生,然后花多久去享受生活?梭罗先生一直强调,活着其实用不了多少钱,没必要将大多数时间都拿去劳动,然后忘记去生活。生活就应该享受大自然,去读书,学习,思考还有旅行。而现实却往往相反,人们只学会了如何得到更多的东西,总是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阶段用来赚钱,然后穿华丽的衣服,吃华丽的食物,不惜把自己累到生病,为的只是能够存下些防病的钱财,以便能在人生中最没价值的阶段享受一点值得怀疑的自由;却永远学不会如何满足于更少的东西,在最美好的阶段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享受真正的自由。

  我们要学会拥有,学会舍弃,花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在繁忙过后,去自己的“瓦尔登湖”坐一坐,喝会茶,看本书,静静心,倾听自然的声音。当内心浮躁的时候,不妨翻翻《瓦尔登湖》,就静静地翻开它来读,读出声,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感受自然的声音,倾听瓦尔登湖水声的.美妙动人!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与大海为伴,看潮落星生,依窗观涛,听浪花阵阵,做一个有趣有盼的人!

  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2

  一本适合在夜深人静,万籁无声之时细心品味的好书是难得的,《瓦尔登湖》这样的经典更是不会例外,当我在舒缓而纯净的文字中慢慢行走,总会有一些花朵般绚烂的灵光突现迫使我停下来,如果说一篇优美的文字是我们风沙苍茫的旅程上一处小小的绿洲,那么《瓦尔登湖》赐予我们的是一片辽阔的草原,我们既可以让自然和人的心灵探索野马般狂野地奔腾,又能让个人体会到自力更生过简单生活的那些经验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闪动着露珠的光芒。当然,一个经历足够丰富的读者,还会从这本宁静的经典中品读出对现代生活的揶揄和讽刺。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本简明的书,因为她不晦涩,文字和文字间串联成水晶珠链一样的风铃,使得思想不得不化为清晨刮起的阵阵微风,她时刻在直面我们的经历,我们的阅读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树林和季节变幻间的乡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飞的鴎鸟和树丛里惊恐逃走的小兽,其实它们不仅属于作家,在我们看似沉闷平淡的生活里,何尝不是处处可以一窥它们的背影,而前提是我们必须相信:我们正拥有一个比晨起时更早,更神圣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个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绝,因为选择和放弃从来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歌德巴赫猜想。月光一样的隐居也许是我在这本书里读到的最大的收获,当我们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尔登湖”,我们就会在自己的人生里获得这样恬然的生活姿态,月光般明亮却内敛,月光般平静却非凡,隐居只是一种选择,是否选择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日夜风尘仆仆的路途上,心内心外都要撒满一路月光。

  瓦尔登湖读后感600字3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处于一个快生活环境,尤其是居住在上海这座现代都市中的我们。

  早晨,我们熙熙攘攘地挤在各式交通中,地铁一列一列飞驰而过,汽车一辆接一辆驰过。汽车“嘟嘟”的急促鸣笛声代表人门一天繁忙生活的开始。办公楼里,职员门飞快打着各类报告;学校中,学生门在纸上写字“沙沙”声格外急促……

  人们忙于自己的生活,他们忙着工作,忙着学习。同样在这样一个快节奏城市中的我,作为学生忙于“两点一线”的紧张生活。

  《瓦尔登湖》书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离我们现在很遥远的慢生活,它使我向往。梭罗在瓦尔登湖滨自己动手建造了一间小屋,在那儿住了两年。他在那种蔬菜,在那儿阅读,在那不焦不燥、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瓦尔登湖》中的一切都静谧而美好,这种慢生活与我们大有不同,是我们所不能尝试的。

  在梭罗看来,大多数人只是花费时间获取衣、食、住所,而非精神慰藉,因而并没有真正生活。这说的不就是我们吗?我们为了活而活,为了生而生,大片大片时间都用于获取物质。但有了足够条件后又因“上进心”而继续花大把时间索取。等到人老珠黄,却发现自己没有了解过这大千世界。

  我们能不能像梭罗在《瓦尔登湖》中那样“忙里偷闲”一下呢?减少些没有必要的、没有意义的工作,在一个清晨欣赏一下朝阳的活力,在一个午后蜷在沙发边吭食“精神食粮”书本……去看看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的美丽。不是这个世界没有美丽,是你没有慢慢地,细细地欣赏这个世界。

  慢一点儿,再慢一点儿……

  或许只是草丛中的一朵娇嫩的小花,或许只是树上一只与你对视的小鸟,又或许只是一本书中短小而精炼的句子……

  你慢一点儿,会发现有“瓦尔登湖”的魅力。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5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后感。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从前,就有个故事,城里人劝告农民使用高科技设备,农民却坚持用双手耕作,城里人说,如果用了先进的设备农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闲地晒太阳,农民却反驳,“我现在不就是在悠闲地晒太阳吗?”那个城里人已经无话可说。

  梭罗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国古代的隐居颇有几分相似。晋代的陶渊明就体会过,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隐居者多数是官场不得志的官员,那些生活平淡不惊的老百姓哪儿会冒生命危险闯荡江湖呢?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半光阴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作者的精神更显得勇敢无畏。

  在作者的眼里,淳朴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归属,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文中透漏着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与他简朴乐观的情操分不开的。

  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合上《瓦尔登湖》墨绿色的封面,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间,澄澈见底,将心境荡涤得如一泓秋水,不染纤尘。正如徐迟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寂寞的书,是一本孤独的书。他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当你的心静下来的时候,再去拜读这篇神的思想吧!

  这本书写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背景下,人们追逐利益,想尽一切的办法来使自己获得更高的权利和更多的金钱。工业文明、喧嚣社会挤压着人类、侵蚀着人性。而在这个大背景下,毕业于哈佛的这位智者,他单身只影,拿了一柄斧头,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他特立独行,怀着一颗向往自然的心,宁静地踏上了这段心灵的路基。而在这个被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在空间里,孤独在思想中!

  “我喜爱我的人生中有闲暇的余地。有时,在夏季的一个清晨,我像往常一样沐浴之后,坐在阳光融融的门前。从红日东升直到艳阳当头的正午,坐在这一片松林,山核桃树和漆树的林中,坐在远离尘嚣的孤寂与静谧中,沉思默想。”

  他静静地卸载城市的喧嚣,用心写下孤独。每次看他的书都是一种震撼,他思考人生,让我的心如净水般澄澈。他让我感到敬畏,原来一个人的生活是这样的,他的一生是如此的简单而又芳香扑鼻,虽然短暂而又意蕴深远。他的精神世界绚烂多彩,而且是精妙绝伦,世上这样的智者怕是凤毛麟角吧。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纷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做生命的舵手,扬帆远航。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永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他提倡俭朴生活,并不是让我们要粗茶淡饭或是节衣缩食,而是想要让我们多听听新的节奏,这也许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只是孤独,恬静,没有任何的矫揉造作。

  作者在瓦尔登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6

  这本书是我高二寒假买的,还有一本是《边城》,因为看《瓦尔登湖》的封面比较缺乏趣味,所以当时读了边城。然而最近因为教师推荐才看《瓦尔登湖》。

  如徐迟先生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境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往了。我虽没有他这种感觉,初读觉得作者有隐士风范,再深入思考一会儿竟颇有感触。

  首先,虽是散文,但却与我之前所看的散文有所不一样。作者在文中引用众多神话故事,诗歌以及典籍,典故等等。这确实令我比较惊奇,较之国内的部分散文作品,这是比较奇特的。在这部作品中引用较多《圣经》的资料和希腊神话。例如他在讽刺人们被命运支配时,引用《马太福音》:"不要为自我积攒财宝在地上,地上有虫子咬,能锈坏,也有贼挖窟窿来偷。"不仅仅如此,他还引用许多名人的话来论述自我的观点。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写作文时应当学习的。他引用的作品作者来自世界各地,例如有中国的孔子,英国的查普曼,美国的爱德华—约翰逊等。另外,不仅仅是文学,他的生活本事也十分好,换句话说就是他很会过日子。例如在盖房子时他计算了所有的花费,生活了一年以后他又算了一年内的花销,生怕自我多用了一分钱。虽然生活很简单,可是他觉得很满足,并没有因为这样的生活并且抱怨(因为他就是来瓦尔登湖体验这种生活的)。

  可是他为什么会放弃城市里的生活而来到这样一个人烟稀少的湖边生活呢?他想明白人们生活为什么变难。可是他用亲身经历证明维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不难,于是他又探究人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这仅仅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就是他热爱自然,山川草木都是他的朋友。他就像是惠特曼口中所说的橡树——没有一个同类,独自生长着。可是梭罗还有同类,不仅仅如此,他还和自然联系着。而他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因为他的独特性。再看看我们此刻的这些人,学生,工人,农民,教师,司机,我认为这并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而是具有不一样功能的机器罢了,缺乏作为人的独特性。

  然后对于他的生活,确实是令人向往,与陶渊明颇有几分相似。他先为自我盖好一栋小屋,解决了住所问题,接下来就是满足肚子的需要了,他在屋旁犁几分地种粮食,同时还在外面捡枯木头作为燃料,就这样,他解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然后就是精神需求了。他热爱读书,即使是几张纸片他都不会放过,除了读书,他也会独自一人坐在林中思考,而正是他所思考的这些资料确实令我颇有感触。这些问题即使是放在当下也是十分值得讨论和发人深思的。因为这些问题是极其普遍又容易被人忽略。

  第一,梭罗认为许多人"被生活的重担压垮,闷死,爬行在人生之路上"。就拿此刻的人来说,许多人都为了买房买车,不惜向别人借钱或者是贷款,几年,几十年都在还钱,就为了一栋房子或者是一辆车。而有许多人扛不起重担,或者是因为一时的失意而放弃,或者是因为挫折而颓废。梭罗认为房屋只是为了起到遮蔽的作用,抵抗寒冷和雨雪,这是最基本的功能,人们需要也正是这基本的功能。而一个木箱也有类似的作用。再者,小棚屋可比箱子好多了,可是许多人却追求城市里豪华的房子,这豪华的房子不知能换多少小棚屋,但人们却为了能够拥有一套豪华的房子,使自我处在贫困与艰辛中。这主要在于人们的虚荣心,梭罗称之为"贫穷的礼貌",然而这些贫穷的礼貌人却嘲笑起那些没有豪华的房屋,但很富足的"野蛮人"。然而虽说这很讽刺,放在此刻却是现实的,因为城市里的生活条件比较好,生活也舒适些,以及工作的需要,才会迫使人们宁愿扛着重担。毕竟像梭罗和陶渊明这种人又有多少呢。作者也在书中写道:"更为高贵的植物的价值在于它们能够在远离地面的空气和阳光中结出果实,它们不会受到像比较低级的食用植物的对待"。我们此刻在做的只是为了争夺阳光和空气罢了。

  然而,我们的时代还处于梭罗的时代,这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被世事牵绊着,无法从中脱身,更甚者则越陷越深,无法自拔。但依然存在少数哲人和智者以及部分原始人没有陷入其中。梭罗在瓦尔登湖旁的小屋里,体验着这自然:春日万物复苏,夏天与动物同乐,秋季湛蓝的湖面以及隆冬的湖天一色,白雪纷飞。梭罗这人,从令人窒息的社会中跳出来,向世人证明远离尘世也能满足生活的需求。或许他的书,寂寞的人看完以后能够获益,不再寂寞。但我们这些人可能无法理解作者真正的想法,只会在看后惊叹作者描述的景物与生活,并对这种生活产生艳羡。甚至会在脑海中闪过一丝想法——这生活比陶渊明还要闲适!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坛陈年老酒,我们这些人只能闻一口酒香,而那些与作者类似的人品完一口后定会觉得回味无穷。或许是因为我们此刻还处在尘世当中,对世事的抵触没作者强烈,所以无法真正理解这本书真正的含义。

  庄子得到了一个酒葫芦,凭着它游于江河山川,毫无牵挂。而梭罗则在自我建造的小屋之中,自给自足,融入自然。而我们此刻的许多人呢,有太多的羁绊,失去自由,失去自我,远离自然,成为了尘世中的一台机器。

  正如梭罗研究专家沃尔特哈丁给这本书的物种读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把它当作一部自然与人的心灵探索之书,再把它作为一本神圣的书。读《瓦尔登湖》就是品一杯美酒,越品越觉得它美味与珍贵。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7

  “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海子的一首长诗这样写道。恐怕海子去世之前,全中国几乎没有人明白梭罗。随着海子的死而名声大振的是他死前随身携带的四本书——《新旧约全书》、《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和《瓦尔登湖》。

  我一向思考着海子随身带着的四本书的重要意义。我想一个人想要带一点东西去天堂陪伴自我一辈子,那他应当在生前做出怎样一番深思熟虑。在第一次读完《瓦尔登湖》时,我不禁莞尔,海子那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便是对梭罗湖畔生活的最经典概括,只可是一个是大海,一个是湖而已。

  对于《瓦尔登湖》,许多人可能没耐心翻上十页就撒手抱怨:“这就是《瓦尔登湖》无聊至极!”当然他们必定是“活在平静的绝望里”的那些人了。诚然我在读这本近代影响了几代中国人的名著时遇到了不少困难,可是我还是坚持的读了下来,并且津津有味地愈读愈爱,甚至对梭罗的林中生活产生无比向往。

  很难探寻梭罗写这本书的动机是什么。有人说梭罗是拿自我做了个实验。书中有一个思想贯穿始终,这就是人生目的与到达目的的.方式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梭罗所认为的大多数人在拼命地追求着各种生活方式而失去了生活的真实目的很适合此刻的人们。我们生活的目的是什么?每个哲学家都在思考这个问题并且给出各自的答案。很显然,只去追求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即衣食住这些物质财富而忽略精神慰藉是愚蠢的,这样的人或许和低等动物没什么区别。

  那么,我们又应当如何追求精神自由抑或是思想上的高度呢?如何合理地利用时间呢?梭罗认为,闲暇不一样与懒散,闲暇只是自由的一种表现。梭罗来到森林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一种自然关系。用老庄哲学来解释,就是“物我两忘”、“无为而治”。我一向感觉梭罗和老子及古代的其他哲学家之间一向存在某种相通之处,就如同书中有人说瓦尔登湖能通到地球另一边一样神秘莫测。这是海子向往那种“瓦尔登湖”式生活的原因之一。

  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或者梭罗所在的时代远未结束,我敢说世界上任何国度的人们都在受心灵空虚与精神匮乏的牵绊,仅有少数智者和原始部落人除外。梭罗在书中很认真仔细地介绍了他的生活,独立盖木屋、与林中动植物为邻、简单而高尚的社交活动、自力更生养活自我构成了瓦尔登湖畔的一年四季。春日降临的万物复苏、盛夏狩猎与禽兽同乐、初秋湖水的湛蓝如镜、隆冬时节湖天一色,白雪纷飞,仿佛梭罗纷飞的思绪,随风到达了云端最深处的地方,直达梭罗所深爱的太阳。“什么人生宗旨,何为真正的生活必需品和生存手段,当我们用教义的语言进行思考时,仿佛人类有意识地选择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不喜欢别的。然而,他们也真诚地认为。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可是清醒和健康的人还记得,太阳升起,万物明亮。”

  《瓦尔登湖》中灿烂的思想火花给我很大启迪,至少让我想明白不少问题而在最简单的生活中有所改变。我开始追求一种更高级的原则,放弃那低级的欲望。我们需要深爱自然,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产物——“你们连大地都在侮辱,居然敢谈论天堂。”我们需要平静下来,因为贫穷和富有并无差别,晨光拥有会公平地照耀每一个角落,何况有些人并不是真正富有,只是徒有其表罢了——“一个安心的人,在那里也像在皇宫中一样,生活得心满意足而富有愉快的思想。”

  读这本书是一个困难的事,如果不静下心与梭罗通行,是无法与他进行心灵对话的。此外,梭罗渊博的学识令我叹服,他随口引用的《荷马史诗》、《圣经》以及古印度、古希腊和罗马、中国诸子百家的名言我必须先做足功课。总之,《瓦尔登湖》不能只读一遍,日后需要读上百遍。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梭罗思想的理解也必定越深刻。

  哈丁说,这本书有五种读法:

  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

  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

  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

  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

  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我真的钟爱这《瓦尔登湖》,期望人能在此书中找到属于自我的那一份真理,让自我真正为自由而自由,为生活而生活。

  “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梭罗这人真的有脑子,他手里的棒木,“狠狠揍了我,像春天揍了我。”(海子语)

  梭罗,请在瓦尔登湖畔等我,没错儿,就在你的小木屋里等我。总有一天,我也会用繁华和飞鸟的标准丈量自我,做一个有脑子的,有灵魂的人。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8

  那是一个什么地方呢?

  拥有欢乐的生灵,

  美丽的湖面,

  还有一个如此爱她的人。

  尽管我只是在这一寒假才真正的接触到梭罗这一伟大的作家,可是他的文字令我第一眼就沉迷于其中。他从不屈服,他是真理的代言人,他在勘测这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还有很多很多。

  “他对于年轻人并不慈爱,而是高傲的、说教的”,可是,他却将自我全部的热情、耐心献给了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他所一向依傍的河流,“河床里,河岸上,或是河上的空气里发生的每一件事”,他对于这所有一切全都熟悉。他爱这片土地,爱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爱这孕育我们的大自然。

  对于他的《瓦尔登湖》,我一开始并不完全看得懂,可是随着你对这本书渐渐深入的了解,你会发现原先的一些困惑都渐渐有了些眉目。梭罗的文字并不是那种慢慢慢慢渗透进你的情感的,而是用一种温和却果断的方式,穿透你的骨骼,直击你的灵魂深处。就如木头和琴一般,他能使你从心底里产生共鸣。尤其是他的景物描述,他用简短却又华丽的文字记录下他的家乡一年四季的变幻。他所有描述的自然风光,都好似交响乐般雄伟地在你眼前重现。他怀着一种崇高的敬意,用热情将一切生动的描绘,将所有他爱的事物都赋予生命。在他的笔下,它们是圣洁的、可爱的,以及如他一样的无畏、自由。

  尽管我还未曾走入他的内心世界,可是在我眼里,他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郁的青草气息。对于当时的社会,他研究的太多太多。而他崇尚的,不是金钱,而是真理。他的天性就如野兽一般自由,而这种自由导致他常常陷入一种困难的境地。但他并未所以而改变自我。

  我不由得想到了我自我。我对平时的生活又有什么样不一样的感觉呢?这种思考是不是深深地埋藏在我的'潜意识里而未曾被我发掘出来?又或者,是我认为其实这是所谓“叛逆”的想法而不愿意说出来?梭罗教会了我不要去太过于隐藏自我的感受。甚至是在读到了他的文字后,我才发现,原先世界上有那么多美丽的地方。比如我的家乡——一个由绿水青山环绕着的小村庄。先不说山水有多美,光是我家那个不到5平方米的小院子,在热浪滚滚的夏天,也别有一番趣味。

  院子的一角,种了一棵桂树、一棵梨树。墙边还放着大大小小的盆栽,一到夏天,虽然没有花香,可是绿油油的,颇为好看。

  我的外公喜欢书法。于是我也经常和外公一齐在院子里练字(因为我们家其他地方练不了)。夏日的院子实在是热的令人发颤,练不了字了。但外公确实想出了一个好法子。他会用一个大碗,盛一碗水,拿着毛笔,在院子的地上写起字来。我也依葫芦画瓢,或用手沾水写字,或用笔,有时,还将脚用水冲过一遍后,在地上踩来踩去。脚干了,就在冲一遍。阳光如此猛烈,写过的“字”,画过的“画”一会儿就干了,如此往复,玩一个午时也乐此不彼。

  秋天,桂花开了。外公便会在树下铺上报纸,将桂花摇下来,做糖桂花吃。伴随着“簌簌”的声音,一阵阵颤动的风拂过面颊,其间融化了桂花的香甜。黑白的报纸上落下了一层又一层金色。

  我们是用木柴烧的饭。烧饭时,炊烟袅袅升起,好一幅“流水人家”的画卷!有时,我甚至会和隔壁家的阿姊偷偷从我们家的墙上抠瓷砖下来(因为瓷砖的大小就和一元硬币差不多),然后把它当钱币玩。为这事,我可没少被说过。

  一个小院,盛满了我童年所有的完美回忆。

  他将冬日里的冰之中夹着的气泡比作小扁豆,将枯燥无味的说明转换成贴近生活的、风趣可爱的事物,牢牢地捉住你的眼球,使你对他的文字的热情丝毫不减。

  他是孤独的,很少有人真正地走进过他的内心世界。能与他在思想、心灵上有一种先天的契合的人,大概,就仅有爱默生了吧。但他又是欢乐的。在他之后生活的地方,有数以万计的'生命环绕着他,他从来不会觉得孤独,他的每一天都是欢乐的,幸福的,充实的,有意义的。

  他说,“星星是一个个多么奇异的三角形的顶点!在宇宙各种各样的星宿中,有着多么遥远而又不一样的生命在同一个时间里凝望着同一颗星星!”

  可他们眼中的星星到底是什么样的?答案绝对没有一个相同的。并且关于星星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又有谁真正了解呢?天真烂漫的儿童用鲜亮的黄色画出四角星;忧郁的少女则用与深夜颜色相近的灰蓝色晕染出大小不一的点;印象派的画家用一个个色彩缤纷的漩涡,闪烁着布满整个天空!那是生命,是梦,是无尽的时间当中的一个微小的停留!

  他的好友爱默生曾在梭罗小传中谈到,“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学问,有美德,有美,他会找到一个家”。

  可是对于梭罗来说,这个家并不是由几个人组成的家,而是这片土地。他的血液里流淌着自然的气息,他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不可分割的关系。

  尽管他并没有得到感情,可是,在他的家乡,始终有一片湖,那颗康科德头顶皇冠上镶嵌着的宝石,将永远张开双臂,欢迎他的到来。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9

  心藏湖泊,一齐听大自然的声音。

  缪尔说过:“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这可视为梭罗于瓦尔登湖湖畔独居时的内心独白。他提起斧头,在树木蓊郁的湖畔为自我建造起栖身的木屋,他把心灵高挂在世外桃源不染纤尘的枝头,修身养性,感受自然的纯净,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长与凋零中,梭罗剔除生活的繁文缛节,随着自然一同呼吸,回归心灵的本真与纯净。

  《瓦尔登湖》是本自然之书,书里装着森林、湖泊,还有林中的动物;也是一本日记,记载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间拂过的徐徐清风,在林木茂密的小径上,默默看着两只蚂蚁在争斗;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绿的湖上,轻摇小舟,惊起白翅鸥鸟,挥洒钓线漾起点点涟漪,将漂浮的思绪抛洒进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静听冰湖隆隆作响,渐渐开冻,等候百鸟,万物复苏;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劳作,“带月荷锄归”,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时,他在瑟瑟秋风中看落叶蹁跹而下,在透明无垢的湖面上铺开;冬天,他缓步于如水般晶莹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皑皑白雪勾勒出湖边幽径。“如谷之歌,扎根土里。与风共存,与种子越冬,与鸟歌颂。”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头还凌乱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那里成了一个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间,我生活得像一只海豚”,“这一面镜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梭罗笔下的自然美的惊心动魄。慢慢品味这本书,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瓦尔登湖的热爱,对山林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瓦尔登湖是他的庇护者,大自然是他无穷无尽的良友,于是梭罗写道“到了那里,他们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寻求那些本来就没有的娱乐;休息好比宴席,一切听其自然,最高贵的心灵,最能满足自满。”“我隐居在树林,因为我期望活得从容”,一泓碧水将他身心的浊气涤荡尽,坦荡如赤子,让他放空内心,思考哲学,给他坚持纯净的力量。正黄昏,云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阳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蓝,低低掠过水面的是几只白鸥,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树的根节—这,不就恰是瓦尔登湖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无论两条腿怎样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访客是他冷眼审视尘世的一扇窗,心灵有意识的努力与思索,自然不可描述的纯洁与恩惠才是他真正的佳邻。无人为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蓝澄澈的湖水中,翻滚的不只是梭罗的躯体,还有鲜活丰盈的思想,思想的尽头是神圣的神秘,拓开了宇宙空间,又化成独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飘逸不知处。那个时代,是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时代,当各类吊车马不停蹄的建起越来越高等娥摩天大楼,人们一窝峰地离开耕地,涌进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梭罗被人们视为异类,远离朋友、亲人,离开工业社会,走向田园,走向瓦尔登湖,因为他觉得,远离世俗的时光是抛却外在束缚获得丰富内心的自我修炼时光。克莱尔麦克福尔《摆渡人》中有“假如说人生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我觉得梭罗就是瓦尔登湖的摆渡人,近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给予这位哲学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荒地里,奋力挥动着开荒锄,—就像安泰一样获得了力量,他在湖边,享受着孤独与寂静,像一棵树,不妨碍他人生长,它孤独的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欢乐的叶子。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一书中写道“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爱自我,也学会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我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梭罗是怎样看待自我的孤独境遇的'—“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孤独……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醡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寂寞”,梭罗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尔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间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一个人的生活终究是孤独,可是在梭罗看来,孤独是一种享受,怀着一颗向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宁静的踏上了这段洗涤心灵的道路,,而在这个被世人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间里,孤独的在思想中,享受着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完美,孤独不但没有让他变得闭目塞听,相反,他的生命变得更加圆融通达。

  无论是世界的另一端,不一样时空下,“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渊明,还是梭罗笔下那愿以血肉拥抱自然的纯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归真思想的结晶,他们似乎拥有共同的共识—精神的贫瘠远比肉身的贫瘠更可怖。梭罗如是说,他灵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维的深邃,是内心的宁静……他将在利欲中熏烤过的灵魂摇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涤去残留的尘垢。任世界喧嚣直上,淡然独守一份古井无波的安恬平静,他的一生是如此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他一个人,一支笔,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曾说,他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诞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却说,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孕育了这位孤独的思想者—梭罗。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0

  时至今日,依然有必要再读《瓦尔登湖》。夜深,当我们的心情逐渐平静,更能体会到书中是语语惊人,字字闪光。《瓦尔登湖》能引领人进入一个澄明、恬美、素雅的世界;它是心灵的一方净土,在那里,我们将摆脱世俗的困扰,领会精神的自由。

  《瓦尔登湖》这本书的思想是崇尚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内容丰厚,意义深远,语言生动,意境深邃,就像是一个智慧的老人,闪现哲理灵光,又有高山流水那样的境界。思想的深刻性,是书中最能触动我的一点。

  对于生命,我们有上千种的方式去尝试、测定。就像过圆心的直线有无数条一样,生活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人们赞美而认为成功的生活只有一种,我们为什么要以贬低其他生活方式的代价来夸大这一种呢?因此梭罗到林中去,他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是否学到了生活要传授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有生活过。如书中所言,“我来瓦尔登湖,不是去节俭地生活,也不是去挥霍,而是要尽可能减少麻烦做一些私事,免得因缺乏常识和生意头脑而输得很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没有经过验证,我们凭什么说我们现在所过的生活就是最好的。

  梭罗思想的深刻性在衣、食、住、行均有体现。

  说到衣服,梭罗认为只要保持身体温度即可。而我们买衣服,往往是因为追求新求新奇,还要考虑别人的看法,但却很少考虑这些衣服是否真正实用。书中说到,“一般人为了衣服费尽心思,衣服要穿得入时,至少要整洁,不能有补丁,至于他们自己有无健全的心志,却从不在意”。有一些人把生命的精力花在打扮,取悦别人身上,却忽略了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

  “民以食为天”,我们现在都讲求食物的均衡和营养。可《瓦尔登湖》里面有一段话,“一个农夫曾一本正经的对我说:你不能只靠蔬菜活着,光吃着蔬菜是不会让你的骨骼变得强壮和发育完全的。所以每天他都会虔诚地拿出一部分时间为他的骨骼提供粗糙的养料,他走在牛的后头,自言自语。让这用蔬菜塑造了骨骼的耕牛拉着犁耙有恃无恐地向前冲,突破一切障碍”,在养生节目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自己的一把秤,去衡量哪些才是生活的必需。

  梭罗在住方面的独到见解或许可以给即将或终将成为房奴的大学生提供借鉴。正如书上所说“每一个觉得日子艰难的人可以花一美元买一只箱子,钻几个窟窿,至少可以放进些空气,下雨天和晚上就可以钻进去,盖上盖子,这样他的灵魂便自由了。外出时,也不会有房主、房东拦住你要房租。多少人为了一只更大更豪华的箱子的租金,烦恼不断;而他是不会冻死在这样的一只小箱子里的”。有时得到房子的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变富,倒是更穷了,因为房屋占有了我们。

  很多同学酷爱旅行,每到一处,必拍照留念。我以为书中诗人的'占有才是真正的占有。书中的原话“我总是看到一个诗人,在欣赏了一片田园风景中的最珍贵部分之后,就扬长而去,那些固执的农夫还以为他拿的只是几个野苹果而已。诗人早把他的农场写进了诗歌”。真正的占有,更应是心灵的占有。

  书中思想的深刻性,还体现在他对人生的思考上。

  梭罗喜欢给自己的生命留有更多余地。他经常坐在阳光上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打扰的寂寞与宁静之中,凝神沉思。他在这样的季节中生长,好像玉米在夜间生长一样,比任何手上的劳动好得不知多少了。梭罗认为这样做不是从他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反而是增添了许多。

  人们总是乐于谴责无所事事,而碌碌无为不更应该受到谴责吗?我们是不是应该让生活简单点,真正地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没必要焦头烂额地被生活的琐事所牵绊。我想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着他的梦想行进,努力经营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面流过。透过树木看见的小塘像天空一样满是光亮。你见到月光从森林深处一个个树桩上返射回来,仿佛她在照耀万物时有所选择,她的星星点点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种叫做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们种在这些地方……”。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一滴,也是最接上帝和天堂的地方。

  愿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像美丽的瓦尔登湖一样,生活得平静,自在、坦然、简单。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1

  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大学,十八九岁的中文系少女,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梭罗的单纯与真诚,是他丰饶的内心,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第二次读《瓦尔登湖》是一年前,四十多岁的中年女人,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追问真心的勇气,是坚守初心的执着,是他对生活本质的洞悉,对世界的深情。

  《瓦尔登湖》不是一部小说,不能靠曲折动人的情节,来抓住读者的心。《瓦尔登湖》也不是一本诗集,不能靠凝练的语言与新奇的意象,来引发读者无尽的想象。这,只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没有什么情节,也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

  人们把梭罗称为“自然主义文学的始祖”,或许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感兴趣的生活主角是大自然,是大自然中的生灵,大自然中的声音,以及那些以自然状态生活着的人们。二是因为他对自然的书写,采用的是最质朴的'形式,平实而简洁。作者博览群书,却让人感觉不到掉书袋的卖弄与晦涩。书中记录的生活是简单而真实的,一个人的生活日常,所思所想。书中记录生活的方式,也是最为素朴的,没有一丝粉饰,不带一点夸张。书中的语言,睿智、真诚、简洁、浅白,同时又时时透着几分幽默。

  一个读完大学,喜欢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突然做出一个决定,带上一点儿钱,带上一点儿最简单的生活用品,去瓦尔登湖边生活。在那里,他亲手搭起一座小木屋,一盏灯,一张小桌,几把椅子,两个煮饭的锅,几件餐具,成了他的全部家当。

  他的新家,位置选得刚刚好。那里能够让他享受宁静,平日里少有村里人光顾,也听不到邻居的吵闹声;那里又不会让他的生活与世隔绝,旁边的小村离得不远,走路十几分钟就能去那里的小商店买些所需的东西;一条铁路就在不远处,一天中能听到几次火车的轰鸣声;在那里他能见到那个沉静寂寞而又快活的伐木工人,也能见到一两个因好奇而前来造访的村民。

  他的新家虽然简朴,却有最美的房间装饰画,那是窗外随时扑入眼底的风景,有时是一片茫茫雪野上几行细碎的动物足迹,有时是向晚的余晖洒落在林间的空地上。他的新家有最美的后花园,有树林,有鸟鸣,有湖水的微波,有湖中自在的游鱼。

  他家里有最可爱的宠物,啄木鸟在笃笃笃地啄树;知更鸟刚在屋子对面的松树上做了一个新窝;一只浣熊在林间游荡,几只山鹬在泥土里翻找虫子。他家里能听到最好听的音乐,那是鸟儿们在山核桃树林里歌唱;那是熟透了的果实突然落在地上,那是鹧鸪在拍打翅膀,那是一只苍鹘在唱着哀伤的歌。

  梭罗有一支妙笔。这支笔,总能让人看到他所看到的,听到他所听到的,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这支笔,总能让你跟他一齐笑,跟他一齐思索,仿佛你就站在他的身旁。

  有时,我会设想一下梭罗的样貌,一个身形高大瘦削的年轻人,眼睛不大,眼底却透着智慧与善意的光。在陌生人面前,他有些羞涩,有些沉默,有些不善言辞;在心意相投的朋友面前,他却能眉飞色舞,侃侃而谈,风趣而幽默。大部分时间,他不多言,脸上没有什么笑意,甚至有几分冷漠。读后感其实,他的心里住着热情、住着爱;住着雷霆风雨,住着风平浪静;住着冷静,住着幽默。这样一个人,我想和他相识,一齐坐坐,一齐聊聊。只是,不明白,他愿意不愿意。

  四十多岁的我,工作二十年,上有老,下有小,每一天的生活充实而忙碌。可,有时我也会问自我,为什么活着,自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貌的。走在大街上,看着身边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有时会想,大家如此忙碌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回答,为了生活,为了自我,为了家人。如今,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生活丰富多彩,商品琳琅满目,很多人已不必为维持基本生活而奔波劳碌。可是,或许你也像我一样,总能听到或看到身边太多的不满足,想要更大的房子,想买更豪华的车子,想用更高级的化妆品,想穿更大牌的服装,期望孩子能上最好的学校,盼着老公体贴又多金。

  欲望像是一根导火索,一旦点燃就会四处蔓延,越烧越烈;欲望像是一种超强传染病,自身的免疫力稍低,就会被传染,且一发而不可收拾。人们忙碌着,为了这张似乎永远也填不满的欲望之口;人们焦虑着,担心欲望的肥皂泡会突然被碰破,期望的一切在瞬间成为泡影。

  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站在某处发呆,似乎迷失了努力的方向;不明白,你是否也像我一样,有时会突然追问,自我的存在有什么价值,自我真心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这时候,或许读一读《瓦尔登湖》是个不错的选择。或许,你我不必像梭罗一样,去找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离群索居。或许,你我能够像梭罗一样,找个时间,给自我寻一片心境,体会一下简单生活的乐趣,听听大自然的声音,看看花开花落、草长莺飞。或许那时,我们心中的焦虑会少些,更少些,甚至会慢慢消失。

  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问问自我的真心,想想自我的初心,明白自我的真心,记着自我的初心,无论生活在何处,我们都能做到恬然沉静而内心笃定吧,就像梭罗一样。看一本书,掩卷细思之后,重返生活的我们,心境早已不一样。

  或许,这就是梭罗送给我们的礼物;或许,这就是《瓦尔登湖》带给我们的惊喜吧。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2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一本被人称赞的书,人们对它的评价是:资料丰富而又意义深远,它是简单生活的权威指南,是对大自然的真情描述,是传世久远的文学名著。

  《瓦尔登湖》记录了梭罗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畔的所闻所感,是梭罗在接近自然的自给自足的质朴生活中获得的颖悟。两年零两个月回归自然的生活,使梭罗获得了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全新认识。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语,虽然简朴,却又富有深意。我在阅读时,思想也会不时与梭罗心有灵犀的碰撞融合,他的思想感悟如流水,慢慢渗透了我的身心。

  梭罗在经济篇中详尽地讲述了他在瓦尔登湖边的生活,像是坐在你面前,不紧不慢,有条不紊地给你细细讲述每一件事,从建屋到吃饭,从砍柴到耕地,这些看似生活琐事中包含了种种独特的间见解。

  瓦尔登湖中描述的是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日常生活,记录的梭罗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多来的生活与感悟,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感悟生活,感悟自然,在记录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自然流露对各种十事物的感悟。

  xx说过:“我想有一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种诗意化的生活,这是一种梦想化的生活。作家xx也说过:“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是一种安逸宁静的`生活状态。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正是xx所向往的,也许比那还要完美。我想,在那样一种与世隔绝的地方,我们这日渐燥热的心,也会逐渐平静下来吧。xx在《xx》中也写道“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我觉得,人们在瓦尔登湖畔也应当是累死的感受,宠辱偕忘,波澜不惊。即使瓦尔登湖与洞庭湖的景色不甚相同,但正如xx在文章中说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梭罗在经济篇中写到,仅仅靠自我的双手的劳动来养活自我,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最自然,最纯真,相信梭罗也体会到了其中无拘无束的欢乐生活。虽然仅有梭罗一个人,但这更容易静下心来去体会大自然的魅力与神秘,更容易触摸到大自然与世隔绝的安宁与完美,对于梭罗来说,独处也许是最适合梭罗的生活,就像梭罗自我说的:我喜欢独处。我从来没有碰到过比孤独更好的同伴了。在简单,朴素而纯净的原始状态中,独处也许是最适合的生活方式。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找到了生活本真,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像梭罗那样敢于离开世俗,回归自然呢?正如书上说的,拼命奔波的人,根本无暇日复一日的坚持生命的本真。我们也许早已习惯了嘈杂喧嚣的社会生活,也许早已习惯了灯红酒绿,花天酒地的娱乐场所,我们也许已经被世俗蒙蔽的双眼,麻痹了双耳,看不见生活的本真,也听不见淙淙流水和丝丝鸟鸣,这是我们自我的选择,我们早已离不开自我所厌恶的这种生活方式。如果想要改变,我们也能够像梭罗那样,幽居在空谷,享受体味生活的本真。正如梭罗在书中所说:倘若我们能过一过原始的活或者开荒的生活必须会有益处,即使仅仅是为了明白礼貌社会中的必需品是些什么,了解人类曾用过什么样的方法才得到这些必需品的。

  梭罗在书中说道:每一代人都在嘲笑老样式样,而又虔诚地追求新式样。没错,我们都在乐此不疲地追求的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而不屑于去体会慢生活的完美,这也使得我们见见脱离了原始的本真,日渐空虚。

  《瓦尔登湖》看似只是记录了梭罗两年多来的日常生活,可是其中却夹杂着梭罗对各种事物的感悟与思考,有对文学作品的思考,有对生活本真的弹探求,有对艺术的享受等等。有人曾问梭罗:我很奇怪你怎样不攒钱,你是那么喜欢旅行,你能够坐上车今日就去费奇伯格去看一看。梭罗的回答简单且富有深意:我已经了解到最快的旅行是步行。确实,步行看似是最慢到达目的地的方式,但步行的过程中,我们能真正体会到我们在旅行,我们在一点一点靠近目的地。另外,我们在步行途中,能够享受沿途的风景,步行到哪里,哪里就有未曾见过的风景。

  《瓦尔登湖》是一本需要我们去花时间花精力去读的一本书,需要我们耐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的魅力,初读《瓦尔登湖》的时候,感觉十分无聊,毫无趣味,慢慢地,竟然也读完了,此刻回过神来想想,其中许多道理与思想,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很有帮忙。我期望每位同学都能够找时间阅读这本文学巨著,认真体会书中的资料,也许,在以后生活的某一天,你会对书中某句话,某个道理豁然开朗。这也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吧。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3

  心藏湖泊,一起听大自然的声音。

  缪尔说过:“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这可视为梭罗于瓦尔登湖湖畔独居时的内心独白。他提起斧头,在树木蓊郁的湖畔为自己建造起栖身的木屋,他把心灵高挂在世外桃源不染纤尘的枝头,修身养性,感受自然的纯净,一年四季,在生命成长与凋零中,梭罗剔除生活的繁文缛节,随着自然一同呼吸,回归心灵的本真与纯净。

  《瓦尔登湖》是本自然之书,书里装着森林、湖泊,还有林中的动物;也是一本日记,记载了湖畔的春夏秋冬。清晨即起,迎着明亮的晨光,伴着林间拂过的徐徐清风,在林木茂密的小径上,默默看着两只蚂蚁在争斗;或是在明亮而又深绿的湖上,轻摇小舟,惊起白翅鸥鸟,挥洒钓线漾起点点涟漪,将漂浮的思绪抛洒进清澈深邃的湖水中……春日,他静听冰湖隆隆作响,渐渐开冻,等候百鸟,万物复苏;夏季。他整日在豆田中劳作,“带月荷锄归”,在泥土的芬芳中感受大地的力量;秋时,他在瑟瑟秋风中看落叶蹁跹而下,在透明无垢的湖面上铺开;冬天,他缓步于如水般晶莹剔透的冰面上,看着皑皑白雪勾勒出湖边幽径。“如谷之歌,扎根土里。与风共存,与种子越冬,与鸟歌颂。”

  “月光旅行在肋骨似的水波上,那上面还凌乱地散步着破碎的森林”,“这里成了一个虹光的湖泊,片刻之间,我生活得像一只海豚”,“这一面镜子,石子敲不破它,它的水银永远擦不掉,它的外表的装饰,大自然经常地在那里弥补。”梭罗笔下的自然美的惊心动魄。慢慢品味这本书,会发现,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梭罗对瓦尔登湖的热爱,对山林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瓦尔登湖是他的庇护者,大自然是他无穷无尽的良友,于是梭罗写道“到了这里,他们填充着的小房屋是,不寻求那些本来就没有的娱乐;休息好比宴席,一切听其自然,最高贵的心灵,最能满足自满。”“我隐居在树林,因为我希望活得从容”,一泓碧水将他身心的浊气涤荡尽,坦荡如赤子,让他放空内心,思考哲学,给他保持纯净的力量。正黄昏,云朵暖暖地凝着,泛着夕阳的色彩,山坡下一片湖水正兀自地蓝,低低掠过水面的是几只白鸥,深深伏在湖底的是古树的根节—这,不就恰是瓦尔登湖吗?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

  “无论两条腿怎么努力,也不能使两颗心灵更改接近”,偶然而至的访客是他冷眼审视尘世的一扇窗,心灵有意识的努力与思索,自然不可描写的纯洁与恩惠才是他真正的佳邻。无人为伴,此心天地同,在碧蓝澄澈的湖水中,翻滚的不只是梭罗的躯体,还有鲜活丰盈的思想,思想的尽头是神圣的神秘,拓开了宇宙空间,又化成独立自由之箭,只在此湖畔,飘逸不知处。那个时代,是风起云涌的工业革命时代,当各类吊车马不停蹄的建起越来越高等娥摩天大楼,人们一窝峰地离开耕地,涌进城市,生态环境遭到了肆意的破坏,梭罗被人们视为异类,远离朋友、亲人,离开工业社会,走向田园,走向瓦尔登湖,因为他觉得,远离世俗的时光是抛却外在束缚获得丰富内心的自我修炼时光。克莱尔麦克福尔《摆渡人》中有“假如说人生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我觉得梭罗就是瓦尔登湖的摆渡人,近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给予这位哲学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荒地里,奋力挥动着开荒锄,—就像安泰一样获得了力量,他在湖边,享受着孤独与寂静,像一棵树,不妨碍他人生长,它孤独的站立着,有些青苔从树枝上垂下来,发出许多苍绿黝碧的、快乐的叶子。

  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一书中写道“孤独是爱的最意味深长的赠品,受此赠礼的人从此学会爱自己,也学会理解别的孤独的灵魂和深藏于它们之中的深邃的爱,从而为自己建立了一个珍贵的精神世界。”梭罗是怎样看待自己的孤独境遇的-“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孤独……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中的一朵蒲公英更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醡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寂寞”,梭罗沉浸在自我世界,他在瓦尔登湖建立的不止是一间供其居住的.木屋,也是他精神栖居的家园,一个人的生活终究是孤独,但是在梭罗看来,孤独是一种享受,怀着一颗向往大自然生活的心,宁静的踏上了这段洗涤心灵的道路,,而在这个被世人称为“神的一滴”的瓦尔登湖的土地上,他坦然的在空间里,孤独的在思想中,享受着这一切外人所不理解的美好,孤独不但没有让他变得闭目塞听,相反,他的生命变得更加圆融通达。

  无论是世界的另一端,不同时空下,“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阜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陶渊明,还是梭罗笔下那愿以血肉拥抱自然的纯真的炙烈之情,都是返璞归真思想的结晶,他们似乎拥有共同的共识—精神的贫瘠远比肉身的贫瘠更可怖。梭罗如是说,他灵魂的必需品,大概是璞玉般的湖水,繁茂的森林,是智者的文字,是思维的深邃,是内心的宁静……他将在利欲中熏烤过的灵魂摇曳到湖畔,捧一鞠清洌的湖水洗涤去残留的尘垢。任世界喧嚣直上,淡然独守一份古井无波的安恬平静,他的一生是如此简单而馥郁,又如此之孤独而芬芳,他一个人,一支笔,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曾说,他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诞生在了麻省的康城;我却说,麻省的康城恰逢其时、恰逢其地地孕育了这位孤独的思想者-梭罗。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4

  暑假期间一时有幸读了金庸老前辈的《笑傲江湖》,此版本的《笑傲江湖》共分四册,真当读的酣畅淋漓,爱不释手,仿佛自己竟是期间的一位人物。

  小说细雨绵绵,由浅入深的描绘了一场声势浩大,惊天动地的武林集会,令狐冲那将生死置之度外,于众豪杰中出入生死,不畏强权,风流倜傥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可他自己确说自己是个浮华无稽的浪子,他与小师妹的情谊确然之深,一片痴情,可曲中转折,他被师父岳不群罚到思过崖面壁之季,小师妹却另有所欢喜欢上了林平之,这个身负《辟邪剑谱》,与青城派有不共戴天之仇,杀父杀母之仇未报之人,然他与平之之间的爱情终究是不幸福的,可她终是死在林平之的剑下,这是我却未曾想到过的。

  这本书层层铺垫,叙事转折,却也连人物都刻画的活灵活现,无论是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还是衬托,都无一废话,不是为了描写而描写,为了码字而码字,每一刻都点到为止,绝无赘述。

  情节起先还是轻松活跃的,却从令狐冲为成不忧所伤开始,情节变得跌宕起伏,因桃谷六仙医治不当,险些要了令狐冲的性命,岂止要了性命,简直一命呜呼,微在旦夕。他体内六道真气乱撞,连师父也医治不了他,后来不戒和尚,又为他输入了两道真气,强行压制了他体内的六道真气,却也只是缓兵之计,后来阴差阳错间令狐冲结识了魔教任我行之女任盈盈,可期间他并不知晓,一直称她为‘婆婆’。也是此时他虏获了盈盈的芳心。

  后来群豪群聚五霸岗,此时令狐冲的独孤九剑已剑法了得,那乃是得了风清扬风老前辈的真传,可其师父却怀疑他偷了平之的《辟邪剑谱》,还与左道斜士交友,师徒二人间已产生了极大的间隙,可令狐冲虽剑法了得,但依然是不治之症,连杀人名医平一指也说他活不过三年。此后在少室山少林寺内,他得知师父已将他逐出华山,更觉留于世间索然无味,昔日敬重他的'六师弟陆大有已死于非命,小师妹早已移情别恋,此时便留他孤零零一个人留在世间又有何意义?正道中人又欲捉拿他。好在他生性豁达,索性一躺,便也不欲将生死之事看得太重。

  此后就应该是本书的高潮了,正如曲洋和刘正风二人所奏的《笑傲江湖曲谱》一样,琴音愈来愈高,情节一环紧似一环,他与魔教中人先问天联手击退正邪两派中众人,并结下生死之交,后来于西湖湖底误打误撞修习了任我行的"吸星大法",化解了他体内的异种真气,得以保命的同时也内力大增,成了这大法的唯一传人。后来于危难间帮扶恒山派,可终不得救治三位掌门师太,定闲师太遗言将掌门之位传于令狐少侠,以免一时间群龙无首。

  其后便是本书的奸计暴露之时,嵩山派掌门左冷禅欲五派和一,当这五岳掌门,而后再挑了武当、少林意欲吞并魔教,然后再称霸武林,不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人称"君子剑"

  的岳不群,实际上是一个真真正正的伪君子,他私藏平之的《辟邪剑谱》偷偷练习,却污蔑给令狐冲,《辟邪剑谱》的威力之大,自开篇青城派欲夺之,其后不知引起了武林中的多少腥风血雨。岳不群倒也藏的隐秘,与左冷禅对招之时出其不意的使出了这套剑法,犹如鬼魅,刺瞎了左冷禅的双目,当上了这五岳派的掌门。其后他对令狐冲和林平之都欲下杀手,以求灭口,不料却被盈盈逼服了魔教毒药三尸脑神丹,岳夫人自始至终从没有怀疑过令狐冲,令狐冲自幼是个孤儿由师父师娘养大,早已即将师父师娘如亲生父母般看待,他们夫妇漆下无子,也当冲儿如自己的亲生孩子,不料人心不足蛇吞象,因为一部区区剑谱,搞得家散人离,岳灵珊被林平之一剑刺死,岳母也挥刀自尽,岳不群在捉拿令狐冲之时,被仪琳抵住后心一剑刺死,林平之虽以辟邪剑法杀了青城派一众,给父母报了仇,却也失了人性,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父母健在时的福威镖局中意气风发,为人正直的少年,他满门被杀,父母惨死,一心为报仇而练剑,眼下他双目失明为人恶毒,投靠在左冷禅身侧,相互利用,本该被令狐冲杀死为小师妹报仇,只因小师妹遗言要他好好照顾好平之,才免的一死,被囚禁在西湖湖底,永见天日不得。

  好在有情人终成眷属,令狐冲与任盈盈均辞掉掌门之位,在西湖孤山梅庄结成眷侣。

  这样,一部震人心弦,情节饱满,描述人性的大作也就此完本了。

  以上是自己通读《笑傲江湖》后的一点感受,不尽全面,还望海涵。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15

  还记得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初中,那时候只是读了这本书的一章节便无可救药的被吸引了。他的文字似乎有种独立于世的清醇香气,散发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书中的景物描写很美很纯粹,让人心驰神往。想必这个人跟别人很不相同吧。果然,当老师介绍《瓦尔登湖》的作者时印证了我的猜测,梭罗,真的很不一般。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他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他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完成的。《瓦尔登湖》记录了他于1854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的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汇融合,浑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的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影响。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但是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的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谱、原始的生活。我们不难注意到,梭罗在创作《瓦尔登湖》的时候正是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可以带来无比快乐的简朴生活!

  如今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再一次感受到了初读时的心动,我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它,像是在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经历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这本书分为经济篇,补充诗篇,穷困的托词,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阅读,声音,寂寞,访客,种豆,村子,湖,贝克田庄,更高的规律,禽兽为邻,室内的取暖,旧居民:冬天的访客,冬天的禽兽,冬天的湖,春天,结束语,一共二十个章节。书的开篇中就提到:“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的生活着。”孤独一人时,更容易思考,更容易体味生存的意义。书中不止一次的探讨到寂寞孤独。“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还有“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有时候就好像有两个太阳,但那一个是假的。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就绝不孤独;他看到许多伙伴;他是要结成帮的。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也许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寂寞的梭罗才有权利去谈论寂寞的滋味和益处。梭罗的《瓦尔登湖》看上去是分离的一篇一篇,每篇里又琐碎的讲了许多生活的细节、感悟。但是实际上这些琐碎在一起才构成了完整的生活。它们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阅读、禽兽、湖、冬天、春天、室内取暖、种植等等。第一篇,经济篇,我从没看到过关于经济的文字可以写成这样的诗意和哲理。很奇怪的是,虽然作者的思想和时代相悖,但文字读来并没有半分消极和孤独,有的只是作者不断向上的不屈精神和勇气,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安静从容和坦然。将眼光收回来,当今社会里的人们,似乎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世界中迷失了。穷尽他们的一生去追逐身外之物,钱财。殊不知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不停的用钱财的累积的多少来区别、彰显自己的身份。他们用极尽奢华的物品来装饰他们的房屋和外表。殊不知劳力士和几块钱的电子手表是一个用途,价钱的悬殊却改变不了本质的用途。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在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中渐渐遗失了自己最初的梦想,放弃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对心灵丰富的向往。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10-29

瓦尔登湖读后感08-27

瓦尔登湖的读后感01-11

《瓦尔登湖》经典读后感02-07

关于《瓦尔登湖》读后感07-09

(集合)《瓦尔登湖》读后感08-22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04-04

(优)《瓦尔登湖》读后感07-04

瓦尔登湖读后感(优)09-11

瓦尔登湖读后感【推荐】08-16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