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读后感>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时间:2023-03-04 10:42: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我们心里有一些收获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

  《教育的细节》全书共分五辑——“活在观念里”“守住教育的重心”“一厘米之变”“教育中的习以为常”“过有思考的较教书生活”,道出鲜活案例中蕴含的思考和启示。细节虽小,却能穿透灵魂、体现育人智慧。

  假期我有幸读了朱永通老师的《教育的细节》。细微之处多常识,细微之处藏卓见。捍卫常识,大而言之就是捍卫未来;小而言之,就是对规律和人性的尊重。细节的力量在于理性的批判和建设。纵观全书,朱永通老师以敏锐的视角不动声色地真实记录了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见所闻。审视之中难免忧思,也不乏批判,但他不囿于一时情绪上的发泄和愤慨,更多的是客观省察后的理性思辨。让我们在“自我发现”的同时,还能增强“自我变革”的行动力。

  他在书中直面教育现实中司空见惯的种种问题,切中要害,思想深邃。书中没有对宏大叙事的理论阐释,只有面对一个个教育细节的理性思考,既启迪智慧,又滋养心灵,是追根溯源、探寻教育本质不可或缺的“活的范本”。书中对很多教育细节的思考,唤醒了我们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阅读品味中,我们会不自觉地和朱永通老师一同进行深层次的拷问,继而反观自身,或颔首称赞,或汗颜不已。如《润泽的座位》一文中,他从女儿受伤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经常被忽略的细节:如果班级学生数为奇数时,怎么安排那一个单独的座位?在惯性思考中多是消极惩罚的答案,而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这样特殊的座位变成了“表扬的.座位”。在郑也夫先生《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中,我们看到了这一做法和“喜新厌旧”背后的理性分析:“追新”构成的适度刺激,变成了激励学生的媒介,暗合了人性炫耀的本能,激发了潜在的正能量,体现了润泽人性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一定要直面现实的问题,直面人性的善恶,不逃避,不伪装。一味的批判会赢得群情的回应,但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宣泄于事无补,于人无益。正如朱永通老师倡导的“一厘米之变”——“从能改变的地方开始,一厘米一厘米地努力去改变。小如一厘米的改变,如果它挑战了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中反教育的‘习惯无意识’,积少成多,就能引发更大的改变。”的确如此,在仰望星空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建设之路如何根植素朴的大地,哪怕有暂时的弯路,但拐角处总有会有惊喜,有亮光,哪怕很微弱。微,也是一粒种子,一份力量,一种希望……这本书对一线教师而言有很深的启发意义,它能指导我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学生,保护学生是在保护人的心灵,读完这本书,我在思考:我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我能成为什么层次的教师,我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自我反思,我目前的不足和我将要努力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这些思考不会停止,只要我在一线教学,只要我从事教育行业,我就会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去经营,去创造,去丰盈。读书的目的就在于使自己成长,我的教育事业刚刚起步,我相信,如果我能保持自我审视,自我鞭策,并且不断汲取前辈经验,吸收专业营养,我一定会幸福地工作,我教出的学生一定会是幸福的孩子。

  一本书物理意义上的重量轻如鸿毛,但“化学反应”意义上的重量却有无穷的意味。岂止如此呢?于他,或许只是个体的“精神侧影”,但于读者而言,这种潜藏的富足却是一种莫大的“正向力量”,它如精神暗夜里“自明的火种”,将鼓舞千千万万个你我不断匍匐前行。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2

  戴维·帕长德说过: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注重生活中的细节,我们的生活会向完美靠近。读了陈兴杰主编的《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后,我觉得注重教育细节,教育质量会不断提高,而我们的教育也会逐渐走向完美。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抓住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

  这本书中,汇集了很多名师成功的教育细节案例,每一个案例都让我受益匪浅,并且将会指引着我以后的班主任工作。书中的字里行间都在向我暗示,班主任工作不是训斥,不是说教,而是用爱心、细心和信心精心雕琢的艺术。作为班主任,我们必须永远用一颗真心对待我们的每一个学生,用爱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引领孩子们漫步在知识的海洋中,享受读书的乐趣,培养孩子们懂得人际交往的妙处……

  读着朱国红老师的《叫出每一个》,我开始佩服朱老师惊人的记忆力,她能在开学初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这得付出多少心思啊!孩子们在初次见到老师时就能听到老师叫出自己的名字,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情啊!朱老师的用心值得我们去学习,只要我们多用些心思,多想些技巧,给学生带来一种惊喜,为培养师生情谊、提高教育效果开一个好头。

  办公室里,经常会有学生跑来告状:“老师,谁谁谁打架了。”我们的处理方式就是把打架的两个孩子叫来狠狠训斥一顿,自己生一肚子气,孩子两个还是趾高气扬,还会对老师怨声载道,没有起到教育的.效果。朱国红老师的《两小儿吵架》的教育故事,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对于打架的两个孩子,老师没有训斥,而是先了解了具体的情况,然后让两个孩子在课堂上讲打架的过程再重新演练一遍,大家一起面对这个问题,不但打架的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也给其他学生提了一个醒。老师不用生气,也不用影响同学之间的感情,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调皮的孩子,我经常会用限制孩子参加某项活动来作为惩罚,对于学生的央求我也置之不理,看了梁晓老师的《退一步,海阔天空》,我知道了可以用限制的方式,但是也要学会退步。当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要学会退让,不要得理不饶人,孩子毕竟是孩子,只要知错就改就说明有了进步。

  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教育中常见到的事情,书中老师的处理方式都值得我深深思考。我感受到细节是教师传递师爱的最佳手段,教育,不能忽视细节。

  我常常问自己,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怎么样?在学生心目中,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该往哪些方向努力,我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改正?看着这本书,看着每一个小案例,看着这些老师处理的这些问题,我都在反思自己的处理方式,我找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我也找到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遇到问题时,我该静静思考,寻找更好的解决方式。

  读完这本书后,我要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成长,这样才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做好我的班主任工作。关注学生、活动、教育中的每一个细节,呵护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我们的教育更加完美。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3

  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寒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这本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格温。斯奈德。科特曼,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获得幼儿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与硕士学位。她从事幼儿教育事业近30年,当过幼儿园教师、幼儿园园长、大学教师和教育培训者。本书着重介绍如何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和建立积极有益的家园关系两个方面的内容。她以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88个幼儿教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包括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应对孩子的错误、如何帮助孩子学会合作与分享、如何与家长合作等。对于幼教工作者而言,可将此书比喻成自己的私人导师。

  翻开书的第一辑,第一个章节的题目《使用非语言交流方式》首先吸引住我:当笔者与故事中8岁的男孩做了15分钟的.游戏后,这样写道“男孩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来碰了碰我的胳膊。他这个动作对我来说意义非同一般。因为这不是处于他的好奇,而是想向我表达他的友好。”故事后附有一段“小贴士”以及给教师自省的几个问题——“问问自己”:我有没有使用非语言教师方式呢?我会不会用肢体语言来向小孩表达自己的赞赏与肯定态度呢?虽然是短短数语,但带给我深深的思考,面对孩子,我们应如何走进他们心灵给他们爱,书中对此给了点睛的指导,这在工作中是很受用的。

  我非常赞同作者从始至终阐述的观点:尽量给幼儿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10几年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威廉。詹姆士说过:“智慧就是懂得应该忽略什么。”我相信,细节决定成败,不要放过日常工作中、与孩子们相处中、处理事情过程中的任何小细节,用心对待与孩子们的每一天,一定能在保教实践中提升自己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智慧,走向成功的职业人生。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4

  近段时间在我们工作室的建议下,翻开这本由中学高级教师许传利撰写的教育书籍,感受颇深。这是一本重在中学教育的书籍,它所折射出的教育原理、教育思想、方法等对我们高中教师日常教学和工作影响深刻。

  开篇的教育热点探讨如“禁补令”为何成了“禁不灵”。初中和高中的“中考及高考”的升学压力大,也在无形中成为广大家长、老师和学生的沉重包袱。为了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成为佼佼者或者不被淘汰,家长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施压,报各种补习班;老师能做的就是执行领导的施压政策,完成指标;学生能做的就是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事实上,不管是教育所涉及的任何一方,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能在这个社会脱引而出,或者说有一席之地。说得更白点,就是这个社会的各项制度,如考试制度、评价制度、用人制度等等,无一不反映出一个人想要成功就必须刻苦学习,拼尽全力考入好的大学。对于此现象,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的我们感到无比痛心,素质教育的旗帜高高挂,应试教育却依旧深入人心。

  在“问题生”更需关怀中提到经济学中的名词“边际效应”。何为“边际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对于需要或缺乏某种东西的人来说,给予其这样东西的附加值远比给予不需要或者不缺乏的人要大得多。将这一效应应用于教育中,也就是说对于“问题生”“后进生”,他们缺乏老师的人关心、鼓励、表扬;而优等生则对老师的表扬与关心早已习以为常,无论老师再怎样发自内心的赞扬,优生都不以为意,因为他们“娇生惯养”惯了,而对于“问题生”,老师的一个亲切的眼神都会成为他们肯定自己的源泉。对于“问题生”,他们之所以成为问题生,是因为所有人对他们漠不关心,冷嘲热讽,家长如此,老师如此,就连同伴也如此,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如果在教育中,我们教师能发现这一点,多对他们爱护、关怀、理解、体贴,他们就会产生积极情绪,并逐步朝向正常转化,这一过程也可以与家长沟通,家校共同努力,使得问题学生重新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从而肯定自己,进而督促自己向优生发展,因此,对问题生的转化,情感教育很重要。

  下面我摘录一些许老师的观点和语录,谈谈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1师生关系的零距离与温热有隙效应。零距离由此衍生出一些非理性的做法和一些形式化的操作,违背了教育规律,于切实改善师生关系无益。无数事实证明,追求“零距离”在理论上是值得商榷的,在实践中是应当缓行的,在后续影响上是令人担忧的。保持距离,适度交往是人际关系的适度准则。教师还是应该与学生保持适当的距离好,保持“亲而不熟,敬而不远”的状态更益于恰到好处地体现“师表”的作用。“师道尊严”并非都是“发霉的奶酪”凡事都有底线,就像木桶都有铁箍。放开了,就全散了。

  2教师着装不能过于“随便”。服装有人的第二皮肤之称。教师的着装必须有助于育人的功能发挥。由于教师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是学生,教师着装时尤其要把握“性的吸引力”这个维度,有研究表明,学生最受不了教师的几大衣着:低腰、低胸、透明,紧身,下摆喇叭超大的裤子,颜色太过艳丽,浓妆艳抹;男教师蓄长发,女教师爆炸式发现。教师应该如何着装,并非一己之事,还需与其具体的职业性质结合起来,掌握一个恰当的分寸、尺度,应该在尊重教育对象、契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做到衣着个性与教育规范、个人形象与职业形象的有机统一。教师的服饰也是一种软环境,同样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教师的着装除了摒弃“薄、透、露”外,还应注意:庄重整洁、典雅大方;重在得体,切忌太土;与时俱进,儒雅宜人。

  3新课改谨防“唯新主义”:所谓唯新主义就是新的两个凡是“凡是新的就是好的,凡是新的就要紧跟”。要处理好如下关系:继承与创新、基础与提高、能力与知识、个性与主体、模式与经验、激励与求实的关系。所谓教育模式是为解决特定问题,在一定抽象、简化、假设的条件下,再现原型客体的某种本质特征的方法,它是沟通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是一所学校长期稳定使用的教育方法经过概括、抽象而逐步演变形成的。

  4构建和谐校园,校长须处理好另外的十大关系:

  “决策力”与“执行力”的关系

  “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

  校长的决策力:善于规划学校近期与远期的发展目标,确立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制定出既符合教育发展规律,又切实可行的教育计划,具备扎实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业务理论知识和计划管理的能力。换言之,就是要建立学校共同愿景,在全体教职员工中形成比较一致的教育理念,激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

  作为校长还需要有将决策力转变为现实的执行力。

  所谓执行力,是通过一套有效的系统、体系、组织、文化或技术操作等办法把战略决策转化为结果的综合实力。

  校长决不能“第一年宏伟蓝图,第二年糊里糊涂,第三年唯利是图,第四年一塌糊涂。

  “制度”与“制裁”的关系

  学校管理既要有“制度约束”也要有“人文关怀”。须知,对教师这一特殊群体而言,言之有“礼”比“言之有理”更为重要。如果不是简单地以“制度”去“制裁”教师,而是灵活运用人际关系心理效应,就比较容易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使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从而使工作达到最优。

  “门房”与“心房”的关系

  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把人的根本需求与特殊性作为出发点,使各项工作合于人性。换位思考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拇指”与“食指”的关系

  管理的艺术不在于做指示、下命令,而在于如何激励、唤醒、鼓舞师生为学校的工作目标去奋斗,校长对学校工作的管理,不能仅仅满足于“食指效应”——指点工作,指点方向,而更应发挥“拇指效应”——激励先进、激励师生,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的真情与关爱。

  “价值”与“分值”的关系

  “领导”与“引领”的关系

  领导者,应具备“君子三变”的素质,《论语》记载:“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作为校长应该在引领方面下功夫。

  “20%与80%”的关系

  “无为与有为”的关系

  “教学”与“教研”的关系:“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虚”。

  “政令”与“朝令”的关系:校长应该在组织上、制度上、措施上、方法上确保“政令”相对的稳定性、持续性、导向性。

  5班主任队伍的现状及对策

  班主任分类:经验型、科学型、高压型、保姆型、灯草型、

  经验型:这类班主任的特点是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年限长,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人生阅历丰富,工作起来不温不火,按部就班,管理常常建立在“经验”和“体会”上,这类班主任时学校常规管理得以落实的基础。

  科学型: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事业心浓、责任心强,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质,且善于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及先进的管理方法,工作热情高,方法较灵活,业务能力强,教学受到学生欢迎。这类班主任不仅在常规管理中能做到井然有序,所组织的班会或其他活动也往往很有创意,班级干部管理能力强,学生自律觉悟较高,学习成绩普遍较好。是班主任队伍中的优秀分子。

  高压型:这类班主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对班级的管理“高压”多于引导,训斥多于激励。学生对班主任又畏惧感,一般能言听计从,但对任课教师则尊重不够。师生关系貌似融洽,实则虚假。班集体似一潭死水,缺乏应有的生气;班级组织纪律尚好,但学生的成绩普遍较差。这类班主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愿望良好,但是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另一种是对班主任工作不是出于热爱而是迫不得已,心有怨气,借“压”整人。这类班主任约占总数的1%—3%,是班主任队伍中的稀有元素。

  保姆型:热爱班主任工作,事业心较强,但缺乏科学管理的经验,对学生常常无原则地呵护溺爱,甚至将班级学生视为私有财产,容不得有关领导及任课教师的批评和指责。这类班主任工作勤勉,工作量大,成天忙忙碌碌,但管理效果不突出。这类班主任多为刚刚步入教坛的`年轻女教师,约占总数的5%—10%,是班主任中的常见因素。

  灯草型:他们对学校安排的班主任工作能推则推,实在不行则原则上同意领导的“分配”。班主任工作一般无长远规划,犹如灯草,领导拨一下就动一下,毫无主动性。对班级同学较为冷淡,对班干部缺乏应有的指导和培养,平时对班级情况亦少主动过问,一旦出了问题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成天忙于救火,收效甚微;一旦出了问题,不愿意从自身找原因,不是指责学生及其家长的素质差,就是私下抱怨学校领导或其他教师对自己要求过高,既听不见不同意见,又不愿意化力气钻研现代教育理论,既压不住台,也叫不住座,班级秩序混乱,学生情绪低落,后进生面大,根本无法完成学校领导下达的各项任务。这类班主任虽然人数极少,但对学校的声誉及所在的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学习成绩提高等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是班主任队伍中的“阿斗”分子。

  以上是我对《教育细节的深度反思》近期时间的一些随意阅读,感悟肤浅。这本书,又一次让我学会"联系实际、取其精华"的阅读方法。我不是领导,不是校长,只是个平凡的老师,有一些实际存在的问题,虽然提出,却也难以解决,我可以操作的内容是有关于教育教学的。此书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值得我在日常教学中推敲,实践。另外,了解了几个名词。"缄默知识"是我了解的新名词,这也是我受到启发的所在。如此来说,"百年树人"的价值越来越被教师感知。显性的知识是我们能够直接感觉到的,还有一部分知识就是"缄默知识",是难以表达的,却也有老师的教育作用。"第三教学"的意思也是初次涉猎,对我有用的教育格言、教育方法在以后的读书过程中不断摘抄,予以积累。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5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今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我希望教育工作者们都来看看这本好书。尽量给孩子们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有时间和自由去探索一个丰富多彩、安全可靠的环境。要知道玩耍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分散精力的坏事,相反,那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要理解并尊重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能力发展水平。只要我们明察秋毫,他们就会给我们指明方向。

  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成功的教育细节中的每一个都发人深思,第一遍看完这本书后我又细细研读了第二遍。在重读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在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案例呢?我可以试着做哪些工作?我应该在哪些方面有所改进?我应该怎样灵活地应用这些道理来处理自己特殊的情况呢?反思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虽然已经是有近20年的老教龄了,但也容易生成一些惯性,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幼儿的关注、对家长工作等反思的深入还是不够的,通过学习和自省也希望自己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能不断反思、不断创新,形成对教学工作的新动力。

  教育如果有大事,那就是孩子们在乎的事。孩子们在乎的事是什么呢?是这堂课好不好玩、有没有趣,是新发下的语文书里有没有好看的故事,是课间能不能到操场上追跑打闹,是学校让不让去郊游,是体育课会不会被主科占用,是老师的一个微笑,是校园里的一片红叶……这些事都能让孩子们或欢呼雀跃或“黯然神伤”,大人眼里的这些小事恰恰是孩子们的大事,恰恰是教育的大事,又是教育的细节。可惜我们的教育者常常忽略这些细节,却喜欢去做大事——给学校一个大大的理念,在墙上写上大大的标语,让孩子喊出大大的口号。

  其实永通写的所有的小事、细节,无非是呼唤教育、呼唤学校、呼唤老师给孩子以平等、尊重和爱。

  把小事做到一个个小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教育的细节》里班主任坚持“睡眠第一”而非“作业第一”感动了我;宋校长说“开慢点,宁可迟到也不要急”感动了我;清林小学校长杨勇为了让学生享受一地落红之美而特地交代校工不要把紫荆花的落花扫光感动了我;龙岗外国语学校和晋江实验小学用心为孩子们设计方便放书包的课桌感动了我——他们在乎孩子的感受,他们拿孩子们的小事当大事,他们把关乎孩子们的细节做成了精品,洋溢着浓浓的人情味儿。

  《教育的细节》好像是我在内心深处一直呼唤的一本书,好像是我很想对老师、家长们说的一些话,好像是我天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个个故事,所以很亲切很柔软。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从书中吸取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今后的工作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6

  自古至今,教育就被认为是高高在上的,正是因为它的高高在上,它的神圣不可侵犯性,有时候难免被人在心理上束之高阁。外人只看到它的灯火辉煌,把它臆想成遥不可及的神话,却往往忽视了它的“泥土气”。教育,从来都是一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进而不断枝繁叶茂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成长壮大的过程中,教育始终与生活难舍难分。生活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教育的琐碎性,只有把这些琐碎一一咀嚼之后,我们才能发现教育的真谛,只有当我们不再拒绝泥土的芳香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找到教育的质感。最近网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话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同样的,在教育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们不该止步于眼前的苟且,更应该追求诗和远方。为了诗和远方,我们不得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行走在路上的教育者,在教育场上尽情绽放。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喊着“细节决定成败”、“教育无小事,细节见本心”,然而,真正能做到精细教育的,却少之又少。教育与细节,无非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深陷琐事的泥潭,不能自拔,不断丧失教育的本心;二是,教育脱离生活的琐细,成为摇摇欲坠的空中楼阁。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如当头棒喝般敲打众人,让我们醍醐灌顶,在教育这块“硬骨头”上不敢半点松懈。

  教育处处在,处处皆教育,所有的教育都隐藏在每个不起眼的角落。把小事做到每个孩子的心坎上,用细节体贴每个学生细密的心思——这或许就是我们教育的`大事。这让我想到朱教授曾讲到的一个真实的教学故事,它讲到:龙岩一中有一个姓林的语文老师,个子很矮,在某次堂课上,有三个男生搞恶作剧,把两个黑板擦都放到林老师看得到却够不到的地方。但是林老师整堂课和往常一样仍在黑板上写满了板书却没有提黑板擦的事。临下课在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时拿出手帕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告诉他的学生们,知识只有留在心中的才有价值,因为留在心中的知识是不用擦,也永远擦不掉的。下课后1 / 3男生主动跟林老师承认了错误。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见识了这位矮个子林老师的伟岸,也让我们看见“美好的教育背后迷人的东西——教师个人的功底和修养”。林老师这种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位老师学习。教育的高明之处是,于无声处让“危险”无处遁形。

  学校是讲爱的地方,因此在学校里,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安全感和爱的示范,教师要学会在严厉与关爱之间寻找平衡点。对于迟到这种在学校司空见惯的行为,一般的老师会采取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比如让学生在班级内当义工,为班级做贡献,以此“将功补过”;而河南的艾瑞德学校,迟到的学生会悄悄进入班级,一声不响地坐到自己的位子上,而正在上课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也只是报以微笑,给迟到的学生留有充分的爱和尊严。这样的效果远远要好于个别极端教师的处理方式:那位因学生军训迟到而不得不体罚学生的、被开除的老师,我们在唏嘘不已的同时,也难免感叹当下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位教师的教育方式固然有所瑕疵,但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我们的教育:如果这名老师能从爱出发,以爱化解学生迟到后的不安,效果会不会更好?这种极端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保证这名学生改掉迟到的习惯,而且还提前结束了了自己的教育生涯;如果此前的学校对这名学生的教育有所成效的话,学生的迟到问题压根不会出现,正是之前教育的纰漏,使这位教师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罚,显得爱不够,难免遭人重议;不罚,则责任心不足,同样会被诟病。这名教师的“不幸”就在于,在严和爱之间错失了分寸。无论我们的教育方式如何转变,我们都不能忘记教育的本心——爱。

  这就是教育的细节,这就是细节里的教育。

  也许我们一个关爱的眼神,就能唤醒孩子求知的本能和欲望;也许我们一句鼓励的话语,就能抚慰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灵;也许我们一个真心的示意,就能让孩子们彼此“一笑泯恩仇”;也许作业本上的一个笑脸,就能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偶尔的“视而不见”,就能让孩子喜欢上我们的学校;也许我们那些“爱的纵容”,就能挽救一颗无处安放的心;只有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如潮水”,学生才会爱上我们的人,爱上我们的科目,进而爱上我们的教育。

  只有爱和尊重,才是教育得以生根萌芽的肥沃土壤;只有爱和尊2 / 3重,才是教育最纯的底色;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保证教育朝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只有爱和尊重,才能触摸、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也只有爱和尊重,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永葆生机和活力。

  只有怀着对教育的敬畏之心,我们才能真正找到教育的质感。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7

  刚拿到这本书,就被里面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吸引。“把你送到小班去”“对你真棒的质问”“你们喜欢不喜欢呀”这些熟悉的例子都是曾经发生在我的身边。特别看到“为什么她总是最后一名”这个例子,让我想到了不管我接手哪个班级,似乎总有那么一两个孩子有这样的问题。

  笔者举的这个例子很贴近生活,里面老师的做法其实是有普遍性的。老师们因为碍于日常生活环节的时间安排,所以很难有时间心平气和的去和这样的孩子交谈。看了这本书,让我突然想到,是不是真的'是因为没时间,还是自己对孩子没有真心的接纳。环节时间紧凑不是客观原因,是自己浮躁的心造成了与孩子之间的障碍。让孩子怀疑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是否真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听到也许这些孩子就是被我们无形中加倍的放大了这一个缺点,以至于遮蔽了孩子身上其他的优点。看来真的是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以接纳、尊重、信任的态度了对待孩子。其实这些动作慢的孩子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这样的孩子做事往往很仔细、谨慎。我们应该多挖掘孩子的优点,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给他想要改变自己缺点的信心与勇气。

  真的很喜欢这本书,里面一个个的细节看起来似乎是小事情,但确实是我们一线老师们经常会遇到,甚至是常犯的一些错误。书中的“细节透视”对每个案例都进行简单的理论阐述,剖析了细节背后的积极或消极意义,让我感受到了小细节,大学问的魅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做好每个细节,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茁壮成长。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8

  朱永通教授的《教育的细节》一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结晶,是一个独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识的框架内的平实述说,说出了教育的本质。读完之后能明晰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教师,感受一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的平静和力量。

  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平等观念在哪儿》一文,学生向老师问好,老师一脸漠然或最多居高临下地点点头,这是不是件小事?虽然这并不能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成绩,但却可能打击了学生的自尊感和自信心。这也令我想到了曾经发生的一件不良教育事件—一位教师以家长的收入来评价、羞辱学生。这种行为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造成了诸多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影响了教育公平和学生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过:“如果人们已经忘记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的一切,那么所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思考:什么是好老师呢?什么是好的教育?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过:“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的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这不正是一位关心爱护学生的老师的写照吗?

  教育无小事。《教育的细节》让我理解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就需要教师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平时的一言一行、情感、态度、习惯、心理变化等做起。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9

  经过朋友的推荐,向她借阅了《幼儿教师88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读完了。这本书主要向我们幼儿教师提供了88个老师与孩子、与家长相处的细节,其中包括怎么样与孩子交流,如何正确对待孩子所犯的错误等。读完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多。觉得这本书写得很生动,贴切实际,对我们日常的幼儿教学工作很有帮助。

  首先,作者认为,与孩子们日常相处中,在交谈的时候老师要蹲下并直视孩子的眼睛,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和老师的关系更亲近,拉近师生关系。常常使用肯定的语句“你很好、你很棒”,培养孩子的自信。书中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从日常中一些小细节做起,更好的与孩子交流与沟通。

  其次,书中举了很多的例子,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难题,比如当幼儿撒谎的时候,老师该怎么办?老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改正孩子的错误,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对待犯了错误的孩子通常的做法都是严厉批评,而作者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老师们批评的语气要适当,批评的是孩子的.错误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这样才能做到既能让孩子及时改正错误,又不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最后,作者认为良好的家园关系也是幼师教育工作中的中重要部分,特别是对那些刚刚入园的孩子来说,不仅对孩子,对家长来说也是有心理压力的,孩子在新的环境里生活会不会适应,家长也当心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过的不好。这些都要我们的老师长时间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们了解到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状况,使得家长放心的把孩子交给老师。这些细节都是要求我们老师必须要注意的。

  总之,在此时重新翻起此书再次阅读时,还是感受颇多,以上就是我阅读本书的一些感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育的细节》读书心得10

  今天读了苏州德育的一片文章《良好的教育从细节开始》觉得对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很有帮助,忍不住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要有足够的智慧、耐心、责任,还要时时、处处、事事关注细节,把教育做死细、做小,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今年在教二年级,所以学生来打小报告的特别多,某某打了我、某某不让我走路、某某偷我的铅笔……每次解决要花费我很多时间,怎样让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让学生学会宽容别人呢?我给学生讲宽容的小故事: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怆惶离去,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我在晨会课上让孩子们讲讲身边的宽容故事,找找别人的优点,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变得越来越有礼貌了,打小报告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在教育中班主任要有宽容心,要允许学生犯错。并给予一定的耐心、等待学生去改正。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陶先生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让我们班主任学会宽容吧,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宽容是大爱,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教师也不是完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只有对孩子们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赢得孩子们对自己的宽容,心里互不设防,才能实现真正的心与心的交流。让我们以博大的胸怀、独具的慧眼接纳我们的学生,赏识与宽容我们的学生。多一份关爱,少一份冷漠;多一份宽容,少一份责备;多一份民主,少一份个人专断……我们的教育或许会收到更好的成效。因为宽容,纷繁的生活才变得纯净;因为宽容,单调的生活才显得鲜丽。宽容赋予了生命多么美丽的色彩!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