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读后感1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局外人》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局外人》读后感1
主人公莫尔索对生活的态度实在是令人感到头疼和费解的,难道生活中真有这样的人?
莫尔索一直是个局外人,不只是犯罪后,从一开始他便用一种冷漠的'态度对待世界,对于关乎自己的很多事情都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世界与我毫无关系,我的存在毫无意义,至于是死是活,似乎连他自己都搞不清楚。对自己的人生规划,莫尔索也是一片模糊,不仅如此,在交友、结婚、工作等等各方面都是这样。但矛盾的是他又是真实地活着,完全不虚假地度日,对于有关自己的事完全诚实。
对于生活,他应该是爱的,他爱的不是某种形而上的主义,某种神圣的力量,而是真实的自然,真正的情欲感受。阳光,海滩,女郎,空气这些他都爱,在这点上他是俗人一个,又同时读者可以看到,这种俗并不低俗。听烦了他人的长篇演讲,便承认他是对的,无所谓自己的立场。用这种懒散的态度应付许多事,习惯性沉默,莫尔索不懂也不想懂。
《局外人》读后感2
我一直都是局外人。看《局外人》时产生那共鸣,就像固有频率和强迫振动的频率达到一致时一样,自己的“局外人感”更加重了,以至于生理上感到不适,喘不上气,胃里翻滚。气息被粘滞在胸腔,流转产生困难。我只觉着自己在加缪笔下被剥露的一干二净。虚无与荒诞的世界。
文出现了很多太阳灼热的描写。我以前也有那种刺眼闷热的'迷幻晕眩感。加缪用对太阳细腻敏感的感受(还有静静观察世间万物的第一人称视角)来描摹局外人的感知和心理,而且使读者产生共鸣,不得不说功力深厚。
阅读过程中我在不断把自己和主人公默索里进行对比。我们好像。我们都不喜欢说谎。都喜欢把自己的情绪直接坦露出来。都有赤子之心。都游离于世界边缘。但我也逐渐发现自己并没有默索里平日里那样淡然平静。我并不全是局外人。也许我可以称自己为出入世的混沌者。
不过没有一座孤岛。我和主人公一样,都难逃这世间万物的羁绊,比如法律的审判。同时,在特定情境下,内心的“地核”会被激发。全篇最后一章达到高潮,在生死交界处,他内心全部感受全然迸发出来,声嘶力竭。整部作品被心脏起搏,堪称震撼。
《局外人》读后感3
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之后紧接着读完《局外人》,不论是从我还没从前者抽身的心理惯性上来说,还是从作品客观内容本身来说,两者都形成了一种偶然而有趣的对应。
同样都以司法案件做下半部的情节主线(甚至《局外人》里提到下一场案件就是弑父案,我差点以为就是米嘉的案子),不同程度的两个冤案,一个入世而热烈,一个冷漠而荒诞;一个虔诚地诉诸宗教,一个到死都清醒地拒绝上帝拒绝忏悔。我更渴望前者,向往前者,但似乎本质上更加接近后者。默尔索前期的人生是自己将自己置身事外,像伊万一样“无所不可”,后期则是本最应成为局内人的自己被荒诞的司法程序、宗法观念和意识形态挤到了局外。很喜欢尾声部分默尔索的独白,他顿悟到人类生存的荒诞性,与此同时又面临着人类世俗与社会意识形态荒诞的致命压力,这种悲剧感反而让我感到了他身上的一丝人味儿,其实前期的.他也充满了人味儿,只不过那是现代人身上所特有的味道,“异化”的人味儿也是人味儿,但我还是更倾向那种为信仰热泪盈眶的美好感情和古道热肠,因为自身缺失所以心向往之吧。
《局外人》读后感4
一开始读这本书,觉得描述平淡,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宛转曲折的心理描写,主人公对一切都超淡然。
虽然一开始我也不太理解,但后来反思,难道母亲去世就一定要哭吗?如果跟母亲感情确实一般,没有想哭的冲动,又为何要假装难过挤出眼泪只为了别人夸赞自己孝顺?难道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子一定要有个合适的时间吗?这些问题也不断的.让我随着主人公拷问自己。世俗认为的就一定是对的,就一定也是我需要的,就一定要去迎合吗?
答案当然不是。
虽然这小说最后也显示了,与世俗的入世、投入和执着相比应该下地狱的主人公也真的被推入地狱。所以在与世俗做抗争之前也要清楚自己要付出的代价。主人公最后与神父的一番对话才显示自己临死前对于世俗观点对于不公正的司法程序的反抗情绪,但他依然对于自己生死也存在无所谓的态度。不然如果他在乎生死,之前也许会试着在法庭发言为自己夺回一些希望。
但恰恰摩尔索对生死也很漠然。
“他拒绝矫饰自己的感情,于是社会就受到了威胁”这是作者对摩尔索的评价。社会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大众意识比想象的更浅薄,包容性差。所以世俗可以挑战,但挑战之前如果你没有摩尔索的淡然,更要想清楚自己的代价。
《局外人》读后感5
本书阐述8位商界局外人以投资的视角看待管理,使得管理和投资在商业本质层面上回归统一。书中分别简述8位商界局外人在管理和投资上的优点及独特之处。狐狸一般的.商界局外人在投资和管理间炉火纯青转换手法,成为他们创造惊人业绩的根本保证。
书中共述商界局外人拥有八个特质:
(1)总是做数学,投资收益观深入血液,系统一还是二;
(2)在追求最大化股东价值的过程中,重视分母的作用,即回购股份;
(3)特立独行的风格;
(4)不需要超凡魅力;
(5)如鳄鱼般的耐心;
(6)大额并购,该出手时下手要狠;
(7)理性分析决策;
(8)长远视角牺牲短期利益。
虽然我不是投资人,但书中有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并用在生活中,例如去中心化、节俭等。
《局外人》读后感6
王小波先生的文章应该受到过加缪的影响,但王小波先生对人性之荒诞有更深刻的理解与解读,更喜欢王小波先生文章的切入点,同样是活得洒脱没心没肺的人设,他的人物更幽默也更务实灵活。
看到默尔索对自己受刑时的'想象总让我想起鱼玄机受刑时的情景…
加缪的这本书不断的强化了默尔索的人格,引向他的悲剧的结尾。这个故事写了一个被世俗套路了的出世之人的悲哀。
他热爱自然,感受自然,行为表达自然。这样一个随性之人却因司法或说世人不能合理解释理解"为何要补枪""为何不哭丧""为何不信上帝",而将默尔索本人架空,自图其说的脑补推理出所谓案发经过,其在叫人唏嘘不已。(实际反映出了逻缉的黑洞,拥有完备的逻缉未必就能做出最正确的判断,逻缉并不是万能的,特別是得到答案前就有感觉”的代入)
这故事也告诫我们,即使一个随性之人,也不要去当一个不勾选人生问卷的人,能看淡一切甚至生死的人,特别而稀少,也容易被別人看淡。如果默尔索是个态度鲜明的人,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局外人》读后感7
在图书馆还书桌上偶遇上的一本书,以前似乎听谁说起过,但是很模糊。顺手借阅,但一读,就不可自拔。一口气看完了,仍觉得回味有余,应该要有这样的一篇记录。
书中一开始写的都是一些平常的记录,但是从这些平常中显示的不平常让人细思极恐。我认为那是一种洞察,对周围事物的关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上帝的平淡(文中定罪时称之为冷漠)。
我们的记录还做不到如此详实,这似乎是作家的一项技能。在狱中的一段描写让我其实感觉到,那也不失为一种锻炼的方法:因为在狱中无所事事,需要打发时间,主人公开始回忆,一开始回忆大的框架,然后是物品,再然后是细节,再然后是每个物品的框架……细节……以前忽略的事情,也会被无限的回放变得历历在目。
再能“看到”更细节具体的时候,应该是获得更多的精神上的饱满。我联想到了,冥想。虽然主人公是被动的但确实是产生了方法上的契合。
有时候反观自己,也跟主人公有相似的特质,如果也遭遇以冷漠的诉控,我能有什么更好的回应?还没有答案……
《局外人》读后感8
局外人才是真正清醒的正常人!
身体与瞬间的双重真相——生命的双重真相。加缪懂得了他散发着生命热度却也必将腐烂的身躯,懂得了每一个一去不返却无比珍贵的转瞬光阴。
拒绝彼岸与来世,坚持立足于此时此刻此生场地。
确认生命中的荒诞感不可能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一个开始。
死亡、苦难、黑暗与荒诞是一个人在生命中的必须面对的事物,绝非生活最终的目标,更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们并非尽头,还需继续深入,真到在荒诞的世界中建立起新的生活态度,在上帝死去之后重获人之为人的`尊严。
孤独感每个人都有,一直在想如何好好过完这一生,明明很看不惯别人怎样怎样,自己却无动于衷,就在这种恶性循环中陷入虚无主义,丧失了生活的动力,也落入了另外一种荒诞。
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好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努力过好自己平凡日子,纵使最终的离去没有任何痕迹,但是自己本身真实的感受了世界的种种,有不负时光,好好活过,这种真实很确定很从容。
《局外人》读后感9
我们都是生活在异乡的人!
(1)法律题材作为‘公共场所’为现代大多数人所熟悉,现代法律在审判过程中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恰恰就是前科记录.生活现实表现等。
(2)于默尔索而言,他根本不会知道用于审判他的法律是如何运行的`,如何一步一步将他送上断头台,法律影射现实生活,他是一个被现实生活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更大范围来讲,每个人生而必死,我们都将离开现实世界去到那个从未去过的地方,现实世界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异乡。
(3)由《局外人》到《西西弗斯神话》,再到《鼠疫》,加缪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前两部作品间隔不长,仅有几个月,透过默而索刻画出一个现代世界的局外人,他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甚至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就像西西弗斯。但另一方面,西西弗斯不断推石上山.永不停歇,本身又是一曲悲怆.壮丽的赞歌。存在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努力的过程,是明知道会失败.重来仍要坚持的努力。就像《鼠疫》中的里厄大夫.塔鲁。
《局外人》读后感10
荒谬和疏离,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贯穿始终。虽然一开始我也很不理解,为什么母亲去世可以做到这么淡定甚至不耐烦。都说,其实这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确实是这样。也许我有一个感情深厚的麻麻,而默索尔没有,也许我是一个重视母女情感的女儿,默索尔不是。
在看庭审的时候,我有一种越来越荒谬无稽的观感。杀人的行为判决,不是应该基于杀人动力杀人方式社会危害性等等考量么,为什么跟他对母亲去世的表现拼命挂钩?他不痛哭流涕仰天长啸就不对么?
就像现在,有明星去世,很多明星如果没有在网络上第一时间表达悲痛,就会被指责。所以现在才越来越流行“人生在世,全靠演技”这句话。
默索尔坦诚得令人惊讶,我想律师在单独会面的`时候,即使没有明说,他的肢体语言他的表情他的反应,其实很能够引导默索尔说出对自己有利的话。但是他没有。他坦诚得惊人,别人丝毫不为所动。他有一种本真的坚持。不为了讨好而改变自己。我想这种坚持,在任何时候不都是应该得到表扬么?
我们为什么在长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失去本真,甚至失去自我。也许就是因为,我们越来越妥协,越来越放弃,越来越讨好这个世界吧。
《局外人》读后感11
许多年前便知道这本书,直到最近才看完。许久没有体验过内心回荡的阅读感受,不仅仅是对人物命运的认识,还有对以文明现代标榜的司法制度的'反思。
平淡消极的默尔索,并不像传统的小说中的”小生“一样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身上有着不息的执念和信仰。默尔索单纯如赤子,从未压抑自己,也不曾标榜自己,仿佛来自桃花源中的一个木讷但又丰富的青年。书中关于这样一个乏味的人物的准确心理活动的捕捉,非常精彩。
主题鞭挞了现代社会的司法制度,法律的判定并不以案情的客观事实和细节逻辑做为参考,而是以世俗标准,世人如何看待这个杀人犯,世人如何评价杀人犯来作为标准。这样的荒谬,虽然比不上世间大多数冤案的曲折离奇,但却是对所谓文明的一种嘲讽。
《局外人》读后感12
一个当年1940年才二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就已经把我们的社会看到如此透彻,并且在几个月后马上又写出西西弗神话那样的哲学力作,真是让人觉得他惊如天人一般!
默尔索最后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甫进行的对抗与辩论,在这里,他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正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对眼前这位神甫的厌烦以及长久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迸射出像熔岩一样灼热的语言之流,使人得以看到他平时那冷漠的“地壳”下的“地核”状态。
他的“地核”也许有不少成分,但最主要的就是一种看透了一切的彻悟意识。他看透了宗教的虚妄性与神职人员的诱导伎俩,他的思想与其说是认定“上帝已经死亡”,不如说是认定它“纯属虚构”, “世人的痛苦不能寄希望于这个不存在的`救世主”。
加缪的荒诞与反抗的思想体系,让我们在面对上帝已死后的去宗教信仰思想空白档期中帮助我们开启了新的精神哲学思考!看后还是不能相信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的思考,真如天人一般的加缪!
《局外人》读后感13
书的最后一章描绘默尔索在死亡面临前默尔索坚持自己的主见,拒绝忏悔,拒绝皈依上帝而与神父对抗与辩论,他的求生的愿望、刑前的绝望、对司法不公的愤愤不平、对死亡的达观与无奈,对宗教谎言的轻蔑,他对眼前的神父的厌烦以及长久的监禁生活所郁积起来的焦躁都混合在一起,像火山一样爆发。作者喷射出像熔岩一样的灼热的语言描写默尔索这一状态,我亦被默尔索平时冷漠的“地壳”下“地核”状态所震撼,那些熔岩一直被郁结在那里该是多么的压抑?
我想他应该是没有找到自己存在人世的'正确的状态,但这也是我最为担心的,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状态是什么了吗?小时候总觉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胫骨,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我都毫无理由地接受,岩浆便慢慢地累积,后面我又感觉自己生活得太幸福,先前的那些岩浆不是岩浆,只是生活中的沙石泥浆,而苦我心智的东西会不会一下子喷涌而来压垮我?它又在什么时间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我会是羔羊还是会像默尔索那样能够真正地爆发一次,真正地嘶吼与喷涌出地壳的岩浆?这在我的当下没有发生过,在余生会不会发生?这是一个问题。
《局外人》读后感14
默尔索不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而是一个可怜的、赤裸裸的人,他所热爱的,是如昼日般绝对的`光明,甚至不为阴影留一点点余地。他不是没有感觉的人,他的内心被一股坚韧不折而意蕴深厚的激情驱使,驱使他追求一种“绝对”和“真实”。这个真实虽然只是从生活和感觉中衍生而来的消极真实,但是没有它,人类不可能战胜自我,也不可能战胜外部世界。我想要塑造的主人公,是我们的救世主该有的唯一的模样。答案很简单:他拒绝撒谎。
初读还不懂,看了作者写的序才明白一点。
主人公爱他的妈妈吗?爱,虽然他们常常无话可说。
他说不出爱不爱玛丽,但想和她结婚只是因为看到了婚姻的美好。
在这个形形色色的社会里,不说假话太难了,唯有当超脱于外,是个局外人时才可能不对局内之人撒谎,可惜人永远超脱不了自己身处的世界。
《局外人》读后感15
这是本使我的灵魂震颤的书。默尔索是我的同类,我对他的冷漠、他的委屈、他的每一句心里话感同身受。他有错,错的是他出于自保杀了人,他甘愿为此付出代价毫无开罪的想法。他没想到人们会对他施以人性冤案——因为你和大家不一样,所以你是禽兽,所以你就是蓄意杀人你罪无可恕。
他从不会欺骗玛丽说我爱你,也许玛丽正是因此失望,也因此被打动。
他交朋友的时候,不会因为大家都说这是坏人就对此人全盘否定,所以他是接收到这个坏人最真挚的`友情。
妈妈死了,他不会哭泣。别人说他残酷无情,却不知他早已参透向死而生。
淘宝上《局外人》有句宣传语,说如果你感到你感到格格不入,就看看这本书。但我相信默尔索的格格不入是绝大多数人都会有的共鸣,这就是这本书流传为经典的原因。
这就是我为一个没有悔恨的杀人犯哭泣的原因。
【《局外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局外人作文05-17
《局外人》读后感10-22
局外人读后感02-07
局外人读后感14篇02-08
《局外人》读后感7篇02-14
《局外人》读后感14篇03-13
《局外人》读后感(15篇)03-15
局外人读后感13篇03-09
《局外人》读后感9篇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