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通用28篇)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心得体会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
读罢《自由在高处》这本书感触颇多,作者熊培云围绕“自由”——这一古老而复杂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字里行间透出作者理性、独特的思考。阅读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在此,我希望把自己关于书中所提“自由”的理解与大家分享。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牵动人心的大事,比如暑假期间媒体报道比较多的:达芬奇家具问题,挪威爆炸枪击事件,7.23动车追尾事件,方正县开拓团碑墙,王蒙打架离队、故宫损坏哥窑瓷器等一系列事件。天天面对这样的负面新闻,难免会使任何一个有思想的人对社会的关切之情变为对问题的麻木,变为对问题的“习惯性接受”,感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是社会大背景所致,不是个人的关心与努力就可以改变的。
卢梭曾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处在枷锁当中。的确,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我们有许多自由被看得见,看不见的枷锁限制,但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悲观地看待社会,消极地面对问题的理由。作者熊培云告诉我们:在枷锁当中,我们仍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在于你的选择。许多的不自由都是自己施加的。
书中引述了一个前苏联笑话做了很好的解释:
q:到了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警察?
a:没有。
q:为什么?
a: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人都学会了逮捕自己。
其实许多令人感到不自由,个人价值无法实现的.时代,都会有那些“自我逮捕”的人,他们曾经有改变社会的热情,但许多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打消了,许多大胆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他们为自己戴上了许多枷锁,这些枷锁让他们认为自己的自由被社会限制了。更为糟糕的是,这些学会“自我逮捕”的人还会逮捕其他人,以善良和友好的口吻劝诫他人,告诉他们不要胆大妄为。所以,一个人无论有多大地热情,多高的能力,都会被加以限制,他的自由也被别人戴上了枷锁。相比社会中实际存在的枷锁,这些自己的制造的枷锁才是最可怕的。因此,我们不要在不太自由的社会环境中,再给自己套上一个枷锁。要相信每一天都比昨天好,相信时代在不断前进。
书中提供了一种卸掉自己内心枷锁的方法,那就是打破思维定式,换个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比如书中写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入侵”;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自己强迫自己代表整个中华民族;比如火星文并不是对文字规范性的破坏,只是一种交流工具;比如新闻报道的大部分是负面新闻,但那只是对现实生活的部分取景,我们不能因此而对社会全盘否定……书中还以全新的角度对很多生活中令人不快的事件重新作了解读。
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的监视者,努力按自己的意愿做事,会惊喜地发现我们比想象中的自由。然后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冲破那些看得见的枷锁,对自己进行自救,每个个体的自救才会让整个社会从枷锁中脱离。柏林墙不也是在无数个东德人的自我救赎中倒下了吗。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都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救出自己。”
读过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自己的生活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对自由的向往是谁也无法剥夺的。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正如作者所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
这是个匆忙的世界,我们总是在为心中的那些目标,为了前程而奔忙,封锁了心中的温情。生命如一列不回头的火车,我坐在窗边,窗外风呼啸而过,是否,下一站,就能看见久违的温情。
最近闲来读了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充满理性的思想有种穿透天空的力量,直抵我内心。印象最深的是那篇《为情侣求饶》。作者对大学校园里束缚学生表达人性美好情感的自由而感到不满,从而他呼吁社会、学校给年轻人更多的自由和空间。当我读到最后一句时,我的内心莫名升起一种异样的感觉——要多看看人性温情的一面。是啊,好像真的已经很久都没有回味人间温情了,日日匆忙的脚步已经堵住了温情最后一道入口。或许,是时候让心柔软一些了吧,让它相信这个世界仍有温情之所在。
那是刚来到德国旅游不久的一天,我站在火车站里顾自吃着蛋糕歇息。像是过了很久,两个高大的女子推着一辆轮椅出现在我的'视线。他们也许是刚下了火车,缓缓地走向出口,一人推开出口的门,身子附在门上,竭力让另一人推着轮椅先通过,准备登上连接外面世界的一段台阶。这时,恰有一个男子迎面从台阶上下来,经过他们身边时,停下了脚步,用英语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那两名女子拒绝片刻,最终接受了男子的好意。接着,他们三人先小心翼翼地将轮椅上的人搀扶着让她站起来。那是一位年老的妇女,脸上深深浅浅布满了岁月的沟壑。然后那男子二话不说,将公文包向背后大幅度一甩,双手迅速抬起轮椅,大步流星地将它抬上台阶,放稳后,又蹭蹭蹭下了台阶,在确定不再需要帮助后与他们挥手示意再见,便又继续匆匆前行进入车站,转眼消失在疾速流动的人群中。
那一刻,我放下了手中的蛋糕,只是目不转睛地看着这一幕。那一刻,我的嘴巴,或许正张着,为了这异国他乡里目睹到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温情。那个男子,让我相信,无论生活的脚步有多匆忙,世界有多高速的旋转,我们仍可以做一个美好的使者,让身边的人看到人性温情的一面。他让我感受到了,来自一个国度,给予其中的国民表达内心温情的自由。
当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为如今社会上的“扶不扶”争论时,我却在另一片土地上找回了表达内心温情的勇气,即使那个人未曾谋面,也无法阻挡温情的脚步。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自由,而我们,都遗忘并渴望这自由,太久太久了。
我所搭乘的火车,不知将又要驶向何处,但是我坚信,下一站,将是一个洋溢美好与自由的国度,下一站,即是温情。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3
熊培云《自由在高处》很励志,与许多“励志书”不同,这本书贵在传达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
所谓“励志书”,还是大学时的哥们儿刘涛提及的,这类书充满煞有介事的说教,引用些万能的老故事,表达些谁都会讲的观点,而其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剪刀+胶水+编造,号称成功学的什么什么教材,改变命运的`什么什么,吹破天的虚,不过凑一帮人十天半个月加工出来而已。
看完《自由在高处》,发现跟看完《越狱》的感觉有些相似,原来,小强真的打不死;原来,所处逆境与麦克和安迪相比来说不算什么。
这本书好读的原因,除了思想积极、鼓舞人心外,还有一点是因为语言流畅而富有激情,那句子是流出来的,而不是憋出来、挤出来的。
为什么有如此的见识,有如此的语言?看看内容就知道了,作者读了多少书,到过多少地方。所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话是不错的。如果难以行万里路,那就先读万卷书吧,不必担心成为“书呆子”,因为读书数量到不了那“骨灰”级别,所读的书也不会全像《九阴真经》或《葵花宝典》那样剑走偏锋。
假设选择的书足够“活”,即使不可能身临书的“自由市场”,起码不会有“计划经济”那么禁锢。今天,始皇大帝终究难以再一声令下“焚书坑儒”,况且网络时代,这个喧嚣的信息大集是一个观看大千世界的好窗口。
自由在高处,书中提到的一道智力题让人印象深刻:101——102=1,怎样在挪动一个数字的情况下,让等式成立?答案是把2作为10的上标,即10 2 。实际上,但从脑筋急转弯来说,做不出这道题并不能证明水平不行,这道题只是用来说明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方式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地解决问题,千方百计地解决好问题,除了乐观、积极,还得要动脑,有积极的行动,不能傻乐呵。
在选美小姐遍地生花、高富帅、白富美夺人眼球,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年代,《奋斗》与《士兵突击》的火爆不是偶然,丝的逆袭又有什么不可能?可以转换为生产力的,除了资本、土地、权力,还有知识、科技与思想。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4
任何一本书,对看完它的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影响,而一本书对一个人影响的程度可以从时间持续的长度和对其思想影响的深度两个维度去衡量。初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无论是在生活的琐事还是人生大事上,这本书都一直启示着我,指引着我。
书的第一页只写着“你即你自由”五个字,但就是这五个字,每次看到都会给我带来深深的撼动。书的第二部分以“自救与自由”为主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与剖析。“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作者通过一个互动性的问题开始自己对自由的阐述。面对这一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用来关押革命党人”“用来集中关押人的思想,扼杀每个人的幻想”“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或是“用思想体系杀人”“孕育仇恨与敌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集中营的理解——“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当时看到这里,我确实被作者这种独特的角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动!对比两种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站在施虐者的角度给出消极被动的回答,而后者则是从积极主动的态度,将集中营当作人生的一种境遇来反馈性的看待。仔细一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细致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我们都是在一些设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磨难一些挫折,如果我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去看待这些磨难,那么无形中我们的思想也会被磨难本身所奴役进而同化,然后自己也成了这些磨难的帮凶,将自己进一步笼罩在痛苦的阴影中!
在作者看来,人生不过是由无数小逃狱事件组成的一次大逃狱。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相信每一个人对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能预料到将会有很多坎坷,当然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或将更多。在这条逃狱之路上,我们只有做一个坚定不移的逃跑者,才能通往自由的彼岸!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影片中,狱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越狱,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枷锁,那个烈日下在屋顶喝冰镇啤酒的画面到现在我还是记忆深刻!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作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红杏出墙,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勇敢的人,应当对罪恶视而不见。
我时常咀嚼、领悟“自由在高处”这句话。记得有一次阴天坐飞机出行,刚好登机前也是因为某些烦心事心情比较烦乱低落,起飞不久后,飞机穿过乌云层,忽地一下窗外豁然开朗,阳光洒在白茫茫的云层上面,心情瞬间舒畅起来。“自由在高处”五个字从脑际掠过,我陷入了深思:有时候一些烦心事,确实是因为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总感觉乌云密布,困扰连连,当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点,心胸放宽一点,或许就能拨云见日,海阔天空。后来,我对“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大家都比较反感一些张扬、爱出风头的人,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出头的鸟,哪一个不是神经百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磨练出的能力,穿过枪林弹雨,然后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拥抱那广阔的天空!虽说枪打出头鸟,但不被枪打死的鸟才终究会出头。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缩,勇敢地去挑战自己,实现自我!我还时常告诫我身边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难给打倒,我们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未来的某个时点来看待现在所经历的磨难、不公,你就会慢慢地想明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来!
我特别喜欢电影《白银帝国》里面的一句台词,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将能够斩获平时不能斩获的声誉。”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将“自由在高处”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这样一个更高的境界去对待,那我们肯定能更细致地、投入地、甚至饱含热情地去逐个解决。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5
去年读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让我觉得很大气。于是,今年买了他的新书《自由在高处》,读完后感到温暖和力量。
这本书的文字延续着熊培云一贯的风格,说得道理都是常识,举得的例子都是习以为常的。但这本书尤其让我觉得个体并非毫无选择,个体要想收获自由,就必须站到“高处”。但熊氏所说的“高处”并不是要获得高的社会地位、为所欲为,而主要指站在精神上的高处。
自由的前提的一定是选择,我们在生活中总会听到“没办法、体制就是如此”、“大家都这样”等此类的话语。一般人也都会选择随大流,一边随一边抱怨。其实,选择的前提就是有自己的精神立场或者说信仰,并能够根据自己的信仰对生活做出解释,从而做出符合自己的选择。在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己的观点和行动进行调整。注意,是“调整”不是放弃自己的观点随大流。
自由一定是和主体性联系在一起的。要想获得自由,就必须有自己的选择,同时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在适当的时候心甘情愿的放弃自己的权利。
近来,读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书籍,发现自由、平等是所有学科都绕不过主题,也是与每个人密切相关的`话语。自由与平等哪个更重要?我觉得绝对的平等是不可能的,但是平等的自由还是可以实现的。
自由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为我们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选择,也都面临着自己自由与否的问题。
可是,我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框架中,人的自由就是不断这些框架的过程。但自由也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包括想不做什么的自由。比如,有时候当我吃完饭就到网络上闲逛时,其实就是不自由的。
一个自由的人一定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也是一个精神上很强大的人。头脑的自由才是真自由,行动的自由要以头脑的自由为前提。
做老师也有些年头了,深感现在大学生的自由度比以前有了很大变化,但学生的自由选择能力还有待提高。因为,有时候自由是要争取的,别人施与的不是自由。
可惜,在我们生活中,自由总是被误读、也总是不忽视。不但有无形的,也包括有形的。
熊培云这本书写得很精彩,并不是我所能复述。我只是读完后,发表自己的一点感慨。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6
一大摞书中,我首先挑中这本,就冲自由二字。我喜欢自由,虽然说自由的人是孤独的。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告诉我们:生活是可以选择的,自由在高处。
自由是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所追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借助工具穿梭于地球任何地方,甚至探索到了太空,但人类更追求的是思想的自由。因自由而任意驰骋、跳出时代桎梏的超前思想。“我始终坚持一个看法,如果这个环境已经在给你做减法,你首先应该想到的是给自己做加法,要相信时代每一天都在朝着好的'方向走,相信我们的国家要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大环境可以决定你的自由度,但你内心还有一个小环境,那里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而这个完全在于你的觉悟,在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创造一个属于你的美好世界。”作者的这番话可给在现实中困惑的青年人一点启示。不要为不可改变的外部环境苦恼,让自己去适应、去提高。或者给自己的人生其它选择,跳出功利,跳出比较,自由的选择生活,选择让内心安宁、幸福的道路。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拥有经济上的自由,但人们要想要更多的自由。他们要表达自己对大环境的意见,希望推动民主社会的建立。这或许是博客和微博在中国能这么火的原因吧。人民渴望言论自由,渴望让世界听见自己的声音,让自己的声音改变世界,而网络让这个梦想不那么遥远。当一件大的公共事件时发生时,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媒体,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民众如撼树的蚍蜉,因网络的自由而变得强大,这是科技时代赋予我们的礼物。
自由就在高处,等着你我去摘取,咱们这辈不行,就让下一辈继续攀登。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7
熊培云的文章,既有理性,又有心灵,让我们感受到他文字的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与烂漫纯朴。他依靠自己的经验和理性发言,做着思维的训练,思想的加法。
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向我们传达了一种乐观向上、顽强生活的态度。他特别注重生活,他认为生活可以让一个人获得自由。“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大环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自由度,但是个体的内心也有一个小环境,它有你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对生命的体悟,对世界的理解,都可以让你获得足够的独立和自由,以推动社会的发展。
他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正是这个热言时代有稀缺的,也是我们所需要汲取的时代养分和生活营养。
《自由在高处》如同阳光从高处照下,让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愿我们都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我们都在尘世获得幸福,愿我们都有一所得以自由的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8
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初读之后,感觉是各种观点在脑海里交织,最大的感受还是生活是要经历的,然后才是感悟。
这本书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看了这本书之后,觉得一个人的知识储备是很必要的,但除了知识的累积之外,更重要的还是思维方式的培养。不同的时期人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果是两年前的我读这本书,肯定会觉得熊培云不错,观点很新颖、独到,文化素养高,是本好书。但现在看这本书,更多的不是对其观点的'认同或反对,就像那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在不触及法律、道德的层面上,观点是可以千差万别的。正如胡适所说,感谢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可以容忍的国家,允许多种观点的存在。陈虻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在生活中寻找你要的东西,而是努力感受生活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有时感觉到了自己知识的局限性,生活观点的浅薄,读了这本书,感到了一个永远不停止思考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现在的读书,更多的让我感受到的,并不是一定要从书中获取到某种知识,如果一本书,读完之后能够“砰”的一下敲响你心里的某些东西,我觉得这才是最重要的。学,有很多种方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到知识,但是“思”,就只能靠自己了。现在,越来越觉得思考的重要性了,也许,这是我近期读书最大的感悟了吧!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9
关于这本书,读了前序之后的感觉是,有点深奥,需要边读边停顿思考,是否如此。因为文章本身就是对社会事实的评论,所以我可能更多的是摘录觉得写的比较有意味深长的句子。
熊培云之笔:
1“当有年轻人向我感慨不知道将来做点什么的时候,我会建议他们,如果不想浪费光阴的话,要么静下心来读点书,要么去赚点钱。因为这两点对你的将来都很有用”。是不是很多人会选择后者啊,现在的我选了前者,怎么有点不安,叹气会不会虚度了,毕竟金钱看得见、摸得着、短期还能用得上。哎,既然已拒绝挣钱的机会,就安心清闲散读一个月,这不是以前梦想的样子吗,怎么能够实现反而不是那么满足,或许我还是有点儿过于看重物质,或者金钱当前对这一阶段的我来说诱惑力还是蛮大的,毕竟现在所用的都不是自己亲自挣得的吧!
2“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乌合之众,有好也有弊,希望自己能认清事实,不为所绑架。
3 sometime,我们关于“奢侈”的指责是有悖于事实,因为奢侈本身是完成社会财富的流动和资源再分配的重要途径,孟德斯鸠言“富人不奢侈,穷人将饿死”。这句话警醒了我,的确,别人奢侈是在其私人资源的.利用与安排,我们无权干涉,当然你可以肆无忌惮的忌妒,这样只会自己变得可悲,只是不同的生活style而已,寻求快乐、开心、幸福以及满足的本质是一样,走的路不同,实现的方法手段不同,满足的程度也不同,而已,罢了。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0
读这本书,是因为书名吸引了我。正如我最喜欢一个演讲,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其中的自由和平等就是引起心灵共振的关键词。相信在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种力量,它潜伏在意识深处,如果被唤起,必然蓬勃向上,绽放出超越现实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自由的高处。
问题是,自由在哪里?
人,生来不自由。年幼时,有父母的限制,老师的管制。成年后,有家庭的约束,工作中的各项规定,法律和道德约束。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
我看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你怎么知道你是人?”的确,人本就是一种动物而已,从本质上看,和地上的蚂蚁是一样的。当我们一脚踩过一窝蚂蚁时,正如地震倾覆我们的房屋,有些人幸存,有些人逝去,如此的简单,如此的不可抗拒。世界是如此残酷,生命也很脆弱,所以有很大一部分人,从出生就如那工蚁一般,慢慢长大,出去找寻食物,盖房子,饲养幼蚁,死去。自由对我们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去东面找面包屑,还是去西面找面包屑的问题?!
工蚁的世界无法懂,人的世界更难懂。
熊培云说,真正的自由源自内心的渴望,是不断的独立思考开出的花朵。可以具体到一件事,也可以是对梦想的追寻。所以个体对自由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能捍卫自己自由的,永远只有自己。
歌德说,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自由的,那他必然是受限制的;反之,如果有一个人宣称他是受限制的,那他也是自由的。
自由在哪里?似乎很难找到答案,找寻一下属于自己的那朵思想之花,或许那就是自由的灯塔。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1
《自由在高处》是我颇为喜欢的一本书,这本书是熊培云对之前的《重新发现社会》一书的重要补充,两本书其实都对“自由”一词有颇多笔墨,只是前者多是从国家的角度进行解读,而本书则是通过个体的角度探讨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勿宁死”,在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还是颇为喜欢这句话的,不过作者却似乎更加乐观,一句“不自由,仍可活”,道出他对未来中国充满信心,以及对个体力量的肯定,改变自己就是改变整个世界,这种感觉我在阅读中能够深切的`感受到,书封底的话我很喜欢,“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这是我的人生,我必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他的文字总是那么透彻、激励人心。
透彻,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纵然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观点各有千秋,但是作者的观点不乏新锐、客观,理性全面的分析,让作者所讲的每个故事栩栩如生,读完之后便觉得豁然开朗,真有一点小小的兴奋。
其实,熊培云的文字还不止如此,无论是《重新发现社会》,还是现在这本《自由在高处》,探讨的都与严肃敏感的甚至有一点黑暗的政治问题有关,可是,他的文字却温暖又宽容,这无形中影响着我,虽然周遭的现状并不完美,但是却要乐观,不要总是抱怨,多思考,多行动,对未来应该充满信心。
学会独立思考,这是我的人生,我要让他自由,自由不一定在高处,而是掌控在我们每个人的手中。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2
《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
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
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面对,打开胸怀,拥抱世界,也会有满满的收获。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
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3
《自由在高处》这本书作者通过许多角度来阐述了对目前中国存在的很多奇怪现象的看法。整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面包与玫瑰、自救与自由、演讲与独白。作者的语言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幽默风趣,他对独特的方式对我们在生活中觉得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评论、分析,从而揭露被一件事情的本质,然后引发出自己对于自由的思考。
这本书概括起来,它教会了你三件事情。第一,帮你认识到生活中种.种困住你的枷锁。第二,帮你从这些枷锁中解脱出来,即使暂时不可能帮你挣脱枷锁,也至少能让你带着枷锁没有顾虑地快乐生活。第三,帮你领悟到自由思想的愉悦。但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枷锁,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就如作者在书中引用的《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台词:“这些高墙很有意思,起初你恨它;时间够长之后,你开始依赖它。
每一个人都需要自由,每一个人也都渴望自由。我们快乐地生活着,在学校、家里,在老师、家人的关心下幸福地成长。同时,我们也被束缚着,被各种规章制度束缚着。我们许多同学都认为学校的规矩太多,从早到晚都让人没有自由,可如果认真考虑过,任何规则或是规矩都不是为了限制某一个人的自由,而是为了每一个人。我们学校也有自己的校规,学生每天除了体育课必须一直佩带胸卡。每天早晨进校门时,都有同学站在校门口执勤,检查你是否佩带胸卡。课间也有人来巡查。虽然很多人对这一制度很不理解,但学校这么做也有它自己的想法吧。学校的这个规矩是想提醒你,你的身份是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做什么事,说什么话,都应该与学生这个身份相吻合。
生活中还有许多你无能为力的地方,存在着许多你不喜欢的规章制度,但你又必须要去遵守。作者对这种情况就有着自己的理解。作者在书里说:“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自由也可以联系到国家和法治。一个国家的自由未必是这个国家里每一个公民的自由。但是如果每一个公民自由了,那么这个国家也就自由了。作者在《死刑是个笑话》这一文章里说:“国家是否有权力要求拿一个人的生命为社会背书,死刑犯又在多大程度上做了公共秩序的替罪羊。如果这种功利主义可以流行,而不考虑人类应该有的价值,那么是否可以恢复历史上的罪行。如果凌迟可以使501个人免于被潜在的`杀人犯杀害,是否就可以恢复凌迟呢?”作者认为死刑是一个笑话,死刑缩短人类的生命与自由。他认为废除死刑不一定是件坏事。如果能用语言,情感去教化,为什么要判以死刑呢?当法律是死的,但事情本身是活的。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在法律的范围内自由地处理事情,从根本上解决事情,那样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自由不是无限制的自由,只有在遵守法律,制度等约束才能实现最大的自由。有了束缚,火车才不会离开铁轨;有了束缚,树木才会长大成材······自由在高处,看上去遥不可及,需要我们去仰望,但是这也是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我们挣脱枷锁,去追求真正的自由吧!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4
静谧的冬夜里,把脚泡在热水中,手中捧读着熊培云的新作—《自由在高处》,温暖的感觉自下而上,顿时涌遍了整个身心。
在这本书的文字中,我再次感受到了熊氏那种欧氏风格的大气、宽容、积极乐观的思考,以及文字中汩汩流淌的温柔和安宁。
熊培云在这本书的自序《因为无力,所以执着》中写道:“我承认,我更喜欢胡适的那份安宁豁朗、乐观宽容以及‘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的烂漫与纯朴。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之中,人生都是要保持一些风度的。在苦难与阳光之间,我更愿意看到阳光的一面、积极的一面,看到万物生长,而不是百花凋零,独自叹息。我希望自己目光明亮,明辨是非,但也知道每个人,由着一个渐次开放的环境,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走。我不憎恨,我的心中没有敌人。”读了这段话,我不禁有一种如遇知音的感触,一直困扰着自己的诸多问题似乎一下子解决了,内心充满宁静,心灵得到释放。
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因为生活。熊培云说“生活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在《国家与玫瑰》中,熊培云通过“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和“巴黎玫瑰”这两个意味深长的故事,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强权可以征服一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生活,可以让战争走开,可以让帝国坍塌。他认为,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是“所有帝国终究灰飞烟灭,只有生活永远细水长流。”
《梭罗的森林》一文中,熊培云针对现代人的浮躁、功利,整天在为房、车、名誉等忙碌的社会现实,提出了“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是呀,在这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更应该保持内心的平和。其实生活不一定要走得如此匆忙,那些外在虚华的东西,带不走的'。什么时候我们能够像流浪汉一样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碎步徜徉于索罗笔下郁郁葱葱的树林?在那里,我们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散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虽然这本书我还没有看完,但我已深深地喜欢上它。熊培云的文字总能沟通理性与心灵,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小环境。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5
我时时在想——现实的最深处会是什么?
狭小的天空,虽说听过看见大自然心情就会舒畅之类的话,但是在城市里,残留的自然仅限于天空而已。就算仰望那种天空——也只有狭小。被电线和大楼覆盖至尽,简直就像被蜘蛛网和监狱幽禁一样。是的——我正是被“生病”这种可怕的东西囚禁在这里。救世主也好正义的伙伴也好,谁都不能把我救出去。
时间从泛陈的书籍中剥落,恍惚间,十七个春秋已悄然流逝。叛逆与张扬,思恋而忧伤的我们,存在总是被简化,情感总是被忽略。一只脚迫不及待地跨入青春的大门,另一支脚却还在眷恋童年。
习惯了一个人被丢在家,习惯了无边的静谧,也习惯了无尽的孤独。没有人声的聒噪,没有烦乱的心绪,宛若徒走在雪地上那种冰冷的感觉。我想,寂寞也是一种享受,回忆就是幸福的答案。
我也有过美丽的曾经,在那些万恶的暴风雨之前还无忧无虑畅笑的记忆。有时会羡慕那会儿的恣意欢乐,偶尔还可以借此自我安慰,而不至于在某些时候觉得自己拥有的美好全是泡沫。可惜那些微不足道的记忆在这无比真实的现实面前只能选择被湮没。
课堂上,看着试卷上鲜红的分数,手中的笔自然地滑落桌底。眼里沁着辛酸的雾泪,可是,不能哭。我勒令自己要平静地看待分数,要笑着走过这些令我不知所措的错误。但是我却没有一次做到。厚重的课本,上面繁琐的笔记将我囚禁在狭窄的圈子里,没有出口。我不向上,是的,可没有经历过的人不会懂,那些低头独自走在路上的人的笑容是那么无奈。我们应该单纯、快乐,不是么?可又有谁能笑得释怀。
那天,我去了书店。随手翻开了那本无谓太多期待的书。一瞬间,醒悟写满瞳仁。
那书的作者是位留学过巴黎的作家,他也曾为为什么要写作而迷茫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他笔下鲜活起来,他用美好的事实以及小人物内心最真切的心理诉说着希望的价值。无论是写悲剧还是喜剧,无论描述古往还是今来,他都能把内心的执着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因为无力,所以执着”,则冥冥中把他的答案表露无遗。
他的文笔,是如此细致和娓娓道来,让我恨不得重回小学,对自己的人文社会学“推倒重来”。对于那些从抑制独立思考的教育体系中出来的人来说,到大学毕业时还能保留自己的.个性、特别是保留住思想个性的人,是在寥寥无几,而能够像他这样独道地洞察人、社会与国家的人就更是难得了。冰心的文字带给我的是童真与自然,朱自清的文字带给我的是真诚与优美,而他的文字,带给我的是无比的感动。读他对电影、对文艺、对著作的评论,是一种思想享受。他的才华是上帝给我们中文世界的礼物,这种礼物让我没有理由不感激。
书中有一个故事是关于“巴黎玫瑰”的。1942年5月,德军第三个机械化师越过孚日山脉,沿罗纳河两岸直驱巴黎。当德军进驻巴黎时,驻扎在香榭丽舍大街的德军发现,几乎所有的巴黎女人都手捧着鲜花,面带笑容,眼里没有一丝绝望的神情。当年执勤的德军士兵著书回忆此事时,同样不忘感慨:“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这令我不禁想到那部写满人性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
记忆扯成了一条长线,看不到终点的长线,周边零碎的碎片,是被遗忘在角落里却依旧熠熠生辉的星光。我知道没有人可以陪我走完这条路,唯有自己。我终究是要学者跨过记忆的。
我想,我不应该再继续迷惘,因为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宿命。
跋涉的生命总有疲惫的时候,行走在青春的路上,我知道,谁都有张皇失措的匆忙。青涩而恐慌的我们,在幼稚与成熟的夹缝里,那么多梦想,那么多理想,占满了整个心房。而那些束缚与挫折,促生了我们的迷惘,然而,请不要畏惧它,因为你有战胜它的力量。此时此刻,我们只需静静地思索,慢慢地感受。
每一朵花,都有它自己的香味,每一棵树,都有它自己的年轮。而我们,穿行于繁华街道,徘徊在十字路口,属于我们的,是这整片青春。抛开那些约束自己的心情,孤独只是一场练习,而内心,确实一棵会开花的树。崇拜的诞生,只因梦想的破壳。
生活需要黄昏,需要黄昏后的黑暗,需要黑暗中的等待,需要等待后的黎明,需要黎明前的重生。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它自由。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所以,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有!
梦想,不会因为现实而暗淡,这便是它最令人窒息的美。青春是脆弱的,它承载了岁月的摧磨,但请做最执着的自己,让坚强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做任何一件事都不能一蹴而就,在一个选择放弃的人眼里,世界充满了难题,而对坚持到底的人来说,世界到处是崭露头角的机会。那便是我们所向往的自由。
现在我想,那现实最深处的,应该是我们选择不同方向、不同道路的那份坚持吧。那么就让我做最执着的自己,去飞向自由的高处!那便是我的宿命。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6
因为有书可读,所以人类还不那么寂寞。不断地找书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总能遇上令自己怦然心动的好书,《自由在高处》就是暑假里的怦然心动。
《自由在高处》作者熊培云,新闻工作者。他的文字清醒、宽容、理性、有一种温和向上的力量,他用他的文字构建一个有情怀的、自由的、人本的理想世界。人本生而自由,却在社会生活中失去自由,我们并非毫无选择,需要获得自由,必须站在高处,这里的"高处",是精神的"高处"。书不仅在教我们如何看待自由,也告诉我们如果获取、追求自由,即自救。
天赋人权,实际就是强调个体自由,有了个体自由,通过自由实现更多的权利从而走向平等,先有个体的自由,再创造集体的自由。而我们已经失去太多的自由,书中就列举了诸多的社会怪现象,比如许多人的成功是"豪车、名宅",被物欲绑架,于是我们看到人们的恐惧,为他人的富有自悲自叹,生活只是生存,看似一生追求占有物品,全然不知是物品占有我们,我们忘记了最真实的生活应该是"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这也让我想起早起随妈妈买菜时看到城管与摊贩的争执。在菜市场前面的小路上,天刚亮就有农家人带着自己的.种的菜在那售卖,多是老人,自己种,当天摘当天卖,不会打什么化学剂,只是依靠劳动赚点生活来源,菜市场的摊位对他们而言成本太高。每天去买菜我偏爱去此,一是新鲜,二因不是大棚菜,原生态,多买点还很便宜,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拉开序幕,这本是一件生活极平常却也美好的事情,多么生活的画面。然而城管却会因为城市管理等理由驱赶他们,到底是这买卖的平常生活场景有违城市形象,还是这些野蛮地驱赶破坏这一生活场景?菜市场里靠着监管仍有各种不安全食品,这些摊贩买卖紧靠着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任一样吃得健康,被赋予权利的执法者为何要以维护的理由绑架被维护者的选择呢?
再比如一到情人节、圣诞节,看大街上节日气氛浓厚,有些人却对这保持剑拔弩张的姿态,曾有十位博士联署抵制圣诞节。这不过又是卫道者们借传统的名义给人们选择生活的自由加手铐脚镣,文明是公共精神产品,不该有东西方之分,文明的交流应该是叠加而不是消减,至少选择过什么节,是我自己的自由。
书中还有谈到被过度的信息包围。环顾身边所有人,无一不是活在各种信息里,家里、路上、车上,都是低头族,大家都沉浸在手机信息中,走在路上,没有问候的笑容,更难听到一句简单的问候。记得周国平在《妞妞》中说到自己在国外的生活,他住在学校附近,早上傍晚总会带孩子散步,那时的妞妞特别爱笑,因为他们在路上总是会有很多停下来看看这个可爱的中国女孩,跟她打招呼,赠以笑脸。我们应该找到自己的不知情权,追求不被信息包围的自由。"你即你自由",许多的不自由是自己施加的,我们可以做自己生活的主宰,选择自己世界的自由。当我们心中没有那么多被监视,努力按自己的意愿行事,我们会比想象中自由,冲破看得见的枷锁,自救,个体自救才会让集体被救。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7
前段日子,在一位“阅历”非常丰富的同学口中,了解到了两个听说非常不错,非常出名的书,它们就是熊培云的《重新发现社会》和《自由在高处》,本来不太爱看书的我,只是随便听听。后来,看着舍友们每天晚上都有各色各样的活动,落下我孤零零的一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让我的脑海里闪过了这两本书的名字,最后,还是找到这位“阅历”丰富的同学,开始了漫长的对这两本书的啃食!
两本书相比而言,内容都是围绕对社会的看法而展开的,里面反映了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以及作者的一系列感想!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是《重新发现社会》的续篇或重要的补充,着力厘清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就是生活自由与思想自由,以及个体如何超拔于一个不尽人意的时代之上,收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身心自由,盘活我们已经拥有的自由。因为《重新发现社会》实在是太经典了,而且,两书对比起来,我个人觉得《自由在高处》一书事例更加的令人清晰明白,里面反映的社会现象更能引起读者思想的碰撞,达到一个思想上的高度!所以,我决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自由在高处》一书的心得体会。
《自由在高处》写了三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面包与玫瑰》表达的内容是,即使是战争都挡不住人们对生活本身的热爱,生活本身是有力量的,这是什么都不可抵挡的,而且,生命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第二部分《自救与自由》想表达的是“不自由,仍可活”的观点,“自由”一词是熊培云先生在一书中提的最多的内容,也是他在这一书最想表达的思想,最想表达的'精神境界,而这也整整是我们国民最需要调整过来的东西;第三部分《演讲与独白》是对“不自由,仍可活”的进一步阐述,而这也是熊培云目前为止的心灵成长史。从这一部分我们可以更加充分的了解到“不自由,仍可活”这一老师所追从的精神的现实体会,让我们从理性实质的东西去了解,使文章变得更加的真实,充分!
读完这本书后,我个人的一个最大的体会是,我们与熊培云老师的境界还有一定得现实距离,毕竟,人不只是爱自己,还爱自救,没有谁不希望过上美好的生活。我觉得这是非常符合我们人性的一个心理思想的,每个人都像老师说的那样的话,我觉得现在可能是社会的一个还不是十分完善的原因把,应该是还不能到达老师的这种境界的。但是,老师的这种对我们心理的剖析,我觉得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老师想从一种思想上去引导我们,带领我们,走向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所以,读这本书,不应该从现实意义去考虑它,更应该从一种精神的理念去理解它!
最后,无聊的我,也想大家推荐一下这两本书,确实是对我们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8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种怎样的说法?关于自由,前人之述各不相同,直到如今我也没有得到一种确切的答案。带着对这个书名的疑问,我打开这本书。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产生一些有益的思考,得到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也许很多人读书都不爱看序言,我也不愿意看太过冗长乏味的序言,但熊培云的这篇序言:《因为无力,所以执着——我为什么要写作》我却回回看了许多遍。读完这篇自序后,我确定熊培云是一个热爱字如生命的人,他的字具有感情。他能够将自己的感情通过字表达,他很幸运,可以像鲁迅先生一样拿笔作剑,虽然他只是想做胡适一样的人,不去做"英雄","因为需要‘英雄’的国家真不幸",他只想"以独立之志,做合群之事,以思想和良心去担当"这样的选择也很好。
无疑,熊培云是一个能握住笔的人,若他失去笔,体会一次无以表达者的痛苦,他会有什么感觉呢?
他在自序里提到一事,2010年在米哈博桥他突然有点想写什么的冲动,但是当时他的手上没有可以记录下他此刻想法的工具,因为还在别处有约,一番焦灼后他只能离开。
读完这一段后我试着想象了一下那个场景,虽然从未经历过这种想些什么却无法记录的事情,但我似乎也能体会到那种失落,那种惆怅。作者曾在微博上写过这样一段话:"当农民守不住自己的土地,法官保不住自己的良心,警察看不住自己的房屋,千万富翁会被灭门,而你握不住手里的笔……这样的时代,没有谁比谁更幸运,只有谁比谁更不幸。"这样无奈又现实的情景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我知道很多人都为自己或是为自己的职业而问过其意义所在,上的守住土地、保住良心、看住房屋、不被灭门、握住笔便是很多人的答案。可若是连这些最基本最简单的意义都失去了,对我们最想守护的东西都无能为力,那么我们应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否自由?
是啊,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工作,也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想要的未,我们都觉得自己自由。但是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是否所有人选择工作都会把自己的兴趣与喜好放在第一位?是否每一个人在决定自己想要的未时是抛开了所有的外在干扰而只是选择自己最想要的未?不是的,很多人选择工作是把薪水的高低放在第一位,很多人选择未的路时会受到别人的影响。
所以,生活中也许有很多我们无能为力的地方,但是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我们能改变自己生活的小环境,自己要不触及规则,我们还是可以自由选择的,只要积极地面对生活,我们就是自由的,我们就不会出现那种握不住手中笔的情况。
乔布斯说:"你须寻得所爱。"熊培云在少年时便解决了这个问题,除了思考与写作,他的生命别无激情。这是一个多么纯粹的人,能有如此简单的一生所爱,并且能为此而努力奋斗,他实在是一个很幸运的人。反观如今社会绝大多数人想要的太多,得不到的也太多,得不到的'永远都在骚动,反而终日忙碌无所得,忘记何为初心,忘记为何而,混混沌沌就蹉跎了一生。
而我们如今身为学生,当奋发向上,用知识充实自己,即使学习不是我们所爱,我们也应通过学习给自己一个寻找所爱的机会。所谓自由并不是毫无底线的自由,在限度之下,我们可以尽可能地站得高,我们的视野便会变得开阔,便可以看见更多的东西,看见更好的人,周围的许多纷扰在某一个高度以上看,就也许只是庸人自扰过眼浮云,我们,便可能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自由的生活,想必是大多数人所期望的。但是自由有许多种,我们可以选择哪种呢?我们知道古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勇,舍生取义的科学家布鲁诺也奉行了这一原则,但是我们也知道"留得青在,不怕没柴烧",伽利略正是为了保全生命、继续自己的人生才选择妥协。
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他是贪生怕死,既然已经知道了真理,为何不将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摆脱错误的认知呢?但是事实告诉我们,选择妥协的伽利略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活,因为他知道他的死亡并没有他活下的意义大,他妥协后的几年中得到的研究成果也在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理智给人类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即使他因为"懦弱"被众人辱骂,他也不曾后悔。
感谢黄河弯曲而哺育了如此多的生命,感谢我们国家遭受过的苦难而孕育出了我们如今的中华儿女,感谢我们曾经受过的和以后将会遭受的挫折,因为它们教会了我们我们现在拥有的并不是我们应得的,我们便会珍惜所拥有的一切。苦难成就了现在的我们,所以不要害怕它,相信凤凰涅槃,我们经受了苦难同样也会重生。
熊培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相信中国因有社会而有未;相信我们每天的付出都有报偿;相信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相信大家一起努力,万物各成其美;相信阳光如此美好,坏人也会回头。我同样相信,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困顿中前行的人们,将总有一天会站在自由而幸福的彼岸会师的。我不要天堂,我只要底线。因为没有底线,就没有自由。"
自由在高处,也在低处,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也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国家是如此地自由,我们也是如此地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19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终极一生都在寻找自由,寻找自我选择的自由。我们一步步地走过小学,中学,甚至大学,都是为了长大成人的自由而不懈努力。
挣脱狂妄自我的枷锁,逃出盲目迷失的桎梏,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跋涉的路途。这条路注定是一场孤独的苦旅,然而我们却永不孤单,在这片赤诚的.土地上,无数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走向那份希望,那个未来,那个无数子民汇聚的中国之梦。
在这片浮躁的土地上,先贤流传的文化将是为社会降温的最有利的保障。
悠悠五千年文化长河,我们一代代从这条孕育智慧的流水中汲取生活的馈赠,同时又为未来的儿女们,送去沁凉的福音。当时光走过相似的拐角,先祖的智慧之肩为我们举起了文明的高度,为我们赢得自由。
在这片迷茫的土地上,我们更需要自主和独立,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我,维护同胞的权益。
动荡的年代里,胡适那一句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一言震响一个世纪的回音,和平的年代里,我们更应该找到自我的意识,人民个体的权益,而不是一味地迷信群众的呼声,哪里没有自我的存在,就等于一无所有。
自由是少数人的战利品,是对于自身不懈地追求,是对真善美的传承与弘扬,更是知识给予我们永不消逝的馈赠。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0
读完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很是感慨,书着重表达的理念:相信没有人能剥夺你的自由,相信You the freedom。熊培云认为自由是两层涵义,一种Liberty强调自由选择权,另一种Freedom偏重个体自由,意志的自由。当今混沌的世界,我们常常限于思维的困境,人为物役,困顿于单位文化,社会舆论,抑或僵化的体制。在各种压力诱惑接踵而至,我们常埋头忧心忡忡忙于生计,孜孜不倦追求财富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无奈承认,许多梦想一直只能隐匿于心中。
即使在不自由的环境中,生活仍是可以选择的,是有希望的。因为你即你选择,你的世界也在于你如何选择。曾经疯狂地着迷三毛,读她写过的每本书,为她与荷西大起大落的爱情故事叹息不已。三毛疯狂迷恋撒哈拉沙漠,她一生都视若珍宝的结婚礼物,也竟是荷西在茫茫沙漠中寻觅到的一副完整的骆驼头骨。撒哈拉,这是个平凡人无法接触的世界,三毛却带着点嬉皮的笔触道出一个不一样有血有肉的精彩的世界。我想,她是热爱的,对大自然富有感恩之心,即使在贫瘠艰辛的生活下,依然能够精彩勇敢地生活,给自己创造了一个浪漫瑰丽的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不断寻找内心真实的自我,透视人生,洗涤心灵。反问平凡的我们,如果生处在如此环境,是否依能充满乐观和感恩之情地生活?!
人是可以自主地生活,现在的中国,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常常说没时间实现环球的梦,没精力实现隐匿恬美田园,很多时候是自我施加的,我们没勇气克服惰性,害怕体验另一种生活方式罢了。任何人都不能剥夺我们的自由态度,即便生不逢时,我们仍可以坚定信仰,活出自己的精彩,你即你选择!
自由在高处,想要做个心灵自由的人,我们必须跳脱于时代舆论的枷锁,跳脱于只有左右狭隘思维方式,跳脱于单位思考人生,在高出张望,以内心尺度衡量人生。今年1月份曾在香港观摩史诗音乐大剧孤星泪(也叫悲惨世界),这是一部集赎罪、自由、革命、命运、颠沛、逃亡、爱情为深沉大剧,因为革命这个敏感的话题而与内地失之交臂,甚是遗憾。不断自我救赎的冉阿让,他总是给自己一个存在世上,有意义的理由,做他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像在法庭报告自己是罪犯,救追踪自己多年的死对头警察沙威,隐瞒自己救人英雄的事实。而一直勤勤恳恳的雷厉风行的警察沙威,牢牢地遵守警察的天职,道德感极强,誓要缉拿犯人归案,不论是否有罪,当冉阿让救了他,放了他,他坚守了几十年的准则突然受到了冲击,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冲击,最终受不了煎熬跳河自杀。悲惨世界之所以悲惨,人人无法在大环境里保持自己小小的愿望,冉阿让平静生活的愿望,沙威恪尽职守的愿望。你不得不怀疑这个世界所强加给的种.种标准,我是不是个罪犯,我是不是个坏人,我是不是个Loser。
因而,有时候我们也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我们的国家比我们想象的自由。在这个大环境下,我们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内心的小环境,那里有我们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正如作者所说,小环境完全取决于你的觉悟,取决于你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只要你足够独立和自由,你可以勇敢选择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正如梁文道看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台湾、香港、日本已经走入一个相对稳定、甚至衰老的社会,而大陆还在往前,窗口很大。我们需要的是,充满希望的、很光明的心态,相信时代在前进,相信中国在朝向更好前行。
作者说,一个人,既要守住自己心灵的边界,同时又要有开放的思想。而我要说,一个人,既要有悲悯情怀,有所作为;同时又要听从内心,默许自己一份自由。这是我的人生,我必须让她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1
在不自由的环境里给自由——读《自由在高处》
许多人都知道帕特里克,那句将好转高的名言:“不自由,毋宁死”生活在今天的中国,这样一个“自由”变成“目曲”的地方,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放纵沉沦,苟且悲观度日了呢?《自由在高处》告诉我们在枷锁之中,我们仍可做自己生活的主宰。“不自由,任可活”。
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跳蚤实验,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跳三米高、接下来,在一米高的地方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板组个它们于两米以上的地方,于是跳蚤再怎么努力,也只能跳在一米的地方了。锅一段时间,实验者把玻璃拿掉,跳蚤却不知道它又可以随心所欲地弹跳了。它永远就又能够跳一米了。
类似结果的实验有很多。它们说明这人是如何变得不自由的。人是社会人,与外界的接触所得的对于世界的感官,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的观念,行为,人生。于是,谁不希望脸上永远是一副没有受过欺负的表情呢?可是长久以来,我生长的国度时时刻刻都在为我培养一种紧张感。胜过经验中的患难与挫折也教会人们学乘,撞了南墙要及时回头。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怎么可能每天都自信满满的,没有被欺负过的表情呢?于是,人们学会了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大胆的念头先被自己掐死了,与众不同的行为先被自己扼杀了。自己为自己装上链栲枷锁,人就变成了那只只能跳一米高的跳蚤。
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止,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指挥上多么想一个天禅!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我想,人最伟大的地方或许在于能够抽象的思考。比如,在这样不太自由的环境里,如何自己解脱出去。这大概也就是熊培云写这本书的目的。
作者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以概括了打破思维定势,换个角度看问题。比如,圣诞节不过是世界文化的一个小样本,不是所谓的“西方文化侵入”;比如,认知不一定会对绑架恨之入骨,有的时候是有可能爱上绑匪的;比如,奖励可能异化为一种可怕的心理控制;比如,你只代表你自己,不需要强迫自己代表整个名族;比如,人人喜爱的顺境其实也是一种逆境······很多事情,并不是你所想的那样。国家质检确实有利益的竞争,但是不是谁都用心机搞垮你。不安大多数人的既定模式走,人生也不一定会完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正确的。人生的道路不需要和别人一样,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活法,只要你觉得幸福快乐。
当然,实际情况是,及时告诉自己高塔里没有监护者,鼓起勇气按自己的医院去做事,有时你惊喜地发现你的确是自由的,而有时候,拿看得见的枷锁仍然在绑缚着我们。在这时候,就需要进行自救了,自救是对枷锁的反叛,不管是正面还是侧面,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不管是直接冲击还是曲径保全。自救是自我救赎,如同书中提到的易卜生的话:“有的时候我真觉得全世界像海上撞沉了的船,最要紧的还是就出自己。”而且我还相信,每个人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你即你自由。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2
看完这本书,感慨真的很多,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第六种自由”,我在心里对自由的模糊概念慢慢的清楚起来,这本书引发了我对自由的思考,并且我一直在想,怎样我才算是真正的自由?在中国这样的一种政治体制下,我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吗?
熊先生的文笔犀利中不乏幽默感,通常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让我们想到很多。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自己做了选择之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左右摇摆,学会了选择,就学会了自由。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考是很可悲的。如果禁锢了一个人的思想,那么,就算他的身体再自由,也是假的自由。
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总是“被...”。被选择、被就业、被失业,被……我们的自由在某一方面就被莫名的被占有了。很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被选择”,给孩子选择学校、选择朋友、选择伴侣。
这些建立在他们是长辈、他们有钱、有经验的基础上,好听一点是避免孩子走弯路,但是实际上呢,孩子失去了自己自由选择的机会。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们总是在没管好自己的同时,侵犯别人的自由。
自由是每个人都非常渴望的,但是想要得到自由,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这个国家没有绝对的自由,也不可能给一个自然人绝对的自由。虽然说在生活中,自由往往是遥不可及的,但是,不是抱怨任何人,因为自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你有正确的观点,就大胆的行动冲出那些所谓的禁锢,去看看外面自由的世界。
前面也说道,一个人身体上的自由不是真正的自由,思想上的自由以及自己意愿下的选择才是自由的体现。乔布斯说:“你需寻得所爱。”找到自己的爱好之后,并为之奋斗,我想这就是自由的真谛了吧,纵然一开始,我们会面对很多的挫折和挑战,自由不是那么的轻易就能得到。但是坚持下去,坚持自己的所爱,总有一片天是属于你的,供你自由飞翔。我们才刚刚开始,面对未来,我们要学会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3
《自由在高处》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读了这本书,我们能够获取许多珍贵的思想,我们能够用更独特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社会,我们甚至能够通过这本书更好地了解自己,用文字来解放自己。《自由在高处》不是简单的社会评论,作者熊培云在评论各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不断地启发读者,让读者不得不怀着批判与质疑来阅读这本充满思想的大作。
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一点时间快速地浏览这本书,这不是一本需要每一句都得细细品读的美文集,你只要用心去品味,这本书就能给你带来非凡的感受,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思考,思考书中谈及的自由与责任。
"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人生的领导者。那些能够带领千军万马的人,未必能带领好自己。要么成为自己,要么一无所成。"这是此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领导自己的人生"看似简单,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样的人却甚是寥寥。如今有多少学生能领导自己而不是被分数所领导呢?也许多数人会说没有分数就没有以后考学的保证,但如果我们一直只被分数所领导,而不是用自己的思想领导自己去走我们向往的那条路,那么我们无疑会成为那些放弃自由的流浪者,在缺少思想财富的生活中麻木地活着。
社会上有太多希望带领千军万马的'人,但他们往往连自己都无法带领好,正如新闻上频频出现的腐败官员,或许昨天他还在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呼吁大家反腐反贪,希望带领着大家坚定正确的道路,而在今天他却因贪污被打下马。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自由与责任是密不可分的。在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中就失去了自由,被套上无形的枷锁;但自由过度,又有太多的人看不到责任的边界。
在这个围绕自由的话题中,作者还谈及了那位在瓦尔登湖离群索居的梭罗。在我看来,真正的自由是像梭罗这样的生活,在那样的生活中,我们不必害怕时间的不够用,不必为了讨好别人而伪装自己,我们可以尽情思想,在这安静的环境中获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在那里,你可以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不必终日奔波于风尘。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4
《自由在高处》这是一本20xx年1月1日由新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同时也是国家图书馆天津图书奖获图书。
自由,每个人都在向往,帕特克里曾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自由与自救是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我们每个人每天几乎都在自由与自救中纠结着、矛盾着,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另一种自由,那就是"生活自由、思想自由"。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会经历一个个转型期,在这个转型期中有的人不知所措,有的人在各种利弊中纠结着、徘徊着。熊培云告诉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小环境改变了,大环境也会随之改变,那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精心而立,不难发现,在我失意时,《自由在高处》有我心灵的契合:"偶尔走失,从未离开。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当我困惑时,《自由在高处》给我指引:"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复制,你也没有必要去复制,你只要做最好的自己,时代也一样,没有谁可以回到已然逝去的时代。人们总相信眼见为实,却忘了提取意义时存在的视觉盲区。"当我自满时,《自由在高处》给我警醒:"有什么样的心灵,就会有什么样的目光。传播学理论同样认为,任何意义的完成,关键在于信息的接收者。一方面,它意味着我们因此获得了解释生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偏见对信息发送者进行观念上的附会与迫害。"
这本书是一本适合慢慢阅读的书籍,翻开的每一页,看到的'每一句,都是一种人生的启迪和对自由另一种诠释。他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将我们视若无睹或仿徨无计的问题都一一剖析开,让我们无形顿挫,更让我们看到了物质的本身以及问题的核心。我们不去评判他本身的对错,只是跟着这样一位作者领略他的思想以及精神世界,感知自由的另一种迷人风采。而且我相信,每一个人为追求自由所做的点点滴滴,最终会凝成巨流,奔出山口,走向开阔的茫茫平原。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5
熊培云新书《自由在高处》的封面人物是一尊雕塑的素描,这尊雕塑的名字叫“自我塑造者”,人如其名,他是一个右手执锤,左手执凿,正在把自己从石头里雕刻成人形的人。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内容:自由在高处,欲得需自塑。通过阅读这本书,可以了解这本书所做的其实就是三件事:
一、帮你意识到枷锁所在;
二、帮你挣脱枷锁,或者如果暂时不可能,至少让你学会带着枷锁舞蹈;
三、带你寻求自由思想的愉悦。
当然,自由任何时候都不是唾手可得,帕得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则说“不自由,仍可活”。在生活中,也许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束缚你的那些枷锁,但你仍然有思想的自由,更多时候,只要你想到自己在枷锁下仍然能做的那些事,就会感到它的分量已经轻了一半;只要你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你已经给了自己心灵的自由。这就是“不自由,仍可活”的意义,正如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面对的环境可能不尽人意,也可能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
但是能够立足现实,积极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郭娜陆地航空班就印证了这一点,她们在平凡的岗位从细节小处下功夫,不断创新服务,改进和提高工作方法和服务水平。以热忱的态度、真诚的付出对待来往的乘客,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事迹,获得了社会的赞誉和承认。而在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保持这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备她们这种急司乘人员所急,想司乘人员所想的服务理念,热情为过往司乘服务,确保青银高速的路畅人和。
我们应该多读熊培云的文字。他的文字,让我们体会到生活之必要、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宽容之精神、乐观之态度、人文之关怀。让我们看到自由就在高处等着我们去摘取。他的乐观并非盲目的,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看到他在理性分析之下的积极与乐观。我们同时也应该学着熊培云的姿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人生的领导者,正如“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能决定自己几点起床”所言。虽然我们改变不了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环境。在我们的工作中以甜美的微笑、真诚的态度待人,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通过小环境的改变来影响大环境。努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灿烂美好。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6
余华回忆自己在2009年2月在温哥华UBC的演讲,他说到“中国在二〇〇六年的时候年收入只有八百人民币的贫穷人口高达一个亿的时候,一位中国留学生站起来说:‘金钱不是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
接着,“这位中国留学生的话让我不寒而栗。因为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而是今日中国一群人的声音。他们沉浸在中国日益繁华的景象里,却不去关心还有超过一亿的人生活在难以想象的贫困之中。我想,我们真正的悲剧也许就在这里:无视贫穷饥饿的存在,比贫穷饥饿还要可怕。”
然后“我告诉这位中国留学生:‘我们讨论的不是幸福的标准,而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年收入只有八百人民币的人,你说这样的话会令人尊敬。可是,你不是这个人。’”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生活变了质,每天忙碌的`工作打拼只是为了提高生存的水平而非生活水平,美国人很不认同欧洲人闲适的生活,他们放弃时间而选择金钱,正如我们中国人因为勤劳的秉赋常常忘记最真实的生活。没房子的当上了房奴,有房子的想拥有更大的房子。每个人都像患上了物欲症,每天上紧发条,高速度的运转。然而高速度的生活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丝毫的舒适感和安全感,反而让我们总是处在惶恐和焦虑当中。
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在欲望高涨的年代,槽糕的不只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中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别人,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人人开始自危,变得急功近利,社会也跟着浮躁了起来。在现在的社会,老人倒在马路边没有人敢去搀扶,小偷当街偷窃没有人敢大声制止。原本理所应当的事情竟使每个人心生胆怯,望而却步。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疏远,人和人之间也越来越冷漠。想到电视剧《心术》中,在讨论是否要为一个骨癌末期的乞丐将脑中钢丝取出时,大部分人都认为“钢丝哥”没有救治的价值,但是脑外科主任讲的一番话却发人深省,他说“在过去的年代里,劳动人民是一个亲密无间的整体,大家同呼吸、共甘苦。我们生活上虽然很困难,但我们的心很平和、踏实。因为我们知道有任何的困难,我们绝不会掉队,任何事情都会得到依靠。而现在我们常常会用很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病人,有救治价值的就收治,没有救治价值的就放弃,只看到利益,只想到自己,照这样下去只会唇亡齿寒,人们只会越来越自私。”
有时我们会忽然开始怀旧——如何能回到原来的价值观,长久地住在同一套房里,长久地保存重要的东西,彼此信任忠诚。当然历史在向前发展,过去的价值观在现在并不适用,但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在过去经济条件并不好的年代,却是有着种神奇的力量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共同的信念让大家的心很踏实很温暖。相互信任,相互依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每个人都是组成社会的小单位。假使每个人都怀有一个信念,一个小小的梦想,每个人都让自己变的好一点,社会就会改变很多很多。
在微博上看到的真实故事:一位盲人打车,下车时计价器显示11。4元,老司机把他扶至小区保安处,只说,我不收你钱是因为我比你挣钱容易。从小区内走出一个斯文大叔,上车,一路畅谈,至下车计价器显示14。5,下车时掏出30道:这钱还有刚才那位的,我也不伟大,但挣钱比您也容易点,就希望您继续做好事吧!
列侬唱过那么一句“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或许现在的社会曾让我们失望过,但绝不曾让我们绝望,因为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相信。我们每个人的力量虽然有限,但是只要肯努力,愿思考,不放弃,社会终究会向一个好的方向走,万物各成其美。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7
卢梭云:“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环顾四周,其实不难发现我们被圈在一个圆内,周围被条条框框束缚着。很少有人能冲出,是因为缺少勇气,更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待得太久了,对于什么是自由也没有清晰的定义。
自由是美好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寻这份自由,是我们希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反对战争的原因。人人都渴望光明与鲜花。
自由是追逐自己内心所想。乔布斯说:“你须寻得可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顺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梦,去探险,去旅行……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但,能做到这样的人屈指可数。因为社会舆论,因为道德绑架,大家无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书中《老教授与小王子》一篇中的老教授因用十万块钱安葬一只陪伴他三个月的狗而受到抨击。大家觉得老人奢侈,不支持慈善事业,可屏幕后的人又怎会知他没有对希望工程捐助?老人孤苦伶仃,连花自己的`钱都要受到指责,更何况十万块钱又怎可能是殡葬部门谋取了暴利。老人虽被社会误解,但我想他心中自当无怨无悔。追逐自己内心行事可能会后悔一时,若不这么干会后悔一辈子,就像卢梭所说在临死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何等可悲。
自由是不被物欲所控。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买车、买房、存款好几百万便是成功人士。买房后又不满于现状,拼命工作想要换一个更大一点的房子,周而复始。我们被戏弄于物欲的股掌之中,不断沉沦于物质。房子、车子越卖越贵,人心越发疲惫,到头来只是不断抑郁,对生活失去希望。
自由是“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即“第六自由”。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广告、八卦新闻等无用信息不断增多,它们对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的侵蚀越发深入。也许你不曾注意自己浏览这些“垃圾”的时间越来越长,你无端浪费自己生命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一天、两天可能并不明显,可一年、两年……日积月累,你越陷越深。可能某天夺取了你的无线网络你便觉得浑身不自在,你会成为“集中营中的囚罪”而难以逃脱这样的束缚。
胡适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我们要学会自救,学会挣扎,争取个人自由。
愿将来的某天你我皆能手持面包与玫瑰,走在自己使命的道路上。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 篇28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生活状态。而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也给了自由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理解,比如法律上所讲的人身自由,经济学家所讲的财富自由,学生时代的学习自由等等。从具体或是特殊的情况中,我们提炼出自由的核心就是,人追求自由无外乎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我看到“自由在高处”的时候,我通俗的理解为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可以无所担忧。这是现在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任性中夹杂着对生活现状的些许不满。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需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为了生计而发愁。现在的年轻人多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我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自由了。
年轻无知的我们,只能把对自由的憧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通发泄到物质身上。于是乎我们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我们的思想越来越空洞,思维越来越麻木。人们开始盲目的追逐财富自由,仿佛只有把自己的钱包装满才能让自己有那么一丝丝的安全感,仿佛只有实现财富自由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无忧无虑了。可是,然后呢?思想空洞的人们像行尸走肉一样游荡在这世上。思想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显得那么单薄。
生活品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时代再不是那个唯利是图的年代,国家需要的是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无限热情,我们需要的是向社会证明我们的价值。但这价值,绝不仅仅是衡量财富这么简单。
如果要说何为自由,那么最高的自由就是思想自由。法律可以限制我们的行动,金钱可以限制我们的生活,但只要自己发自内心的追求,思想的天空就会任你遨游。
回头来看“自由在高处”这句话,它真正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只要人思想境界达到一个高度,再艰难的生活你也会坦然面对,再繁琐的工作你也会心平气和,再丰富的物质也会心静如水,再强大的权利也会泰然自若。不被欲望和物质所左右的人生才是最自由的人生。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10-13
《自由在高处》读书心得03-18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09-01
《自由在高处》读后感8篇02-23
人在高处作文11-01
站在高处作文10-29
灵魂在高处作文04-02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04-11
《爱和自由》读书心得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