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语文>作文> 秋声赋作文

秋声赋作文

时间:2024-02-20 09:11:05 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秋声赋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相信写作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声赋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声赋作文

秋声赋作文1

  过了三更三点,灯火愈阑珊起来,月也似倦地偎在西方的远峦上。

  夏月,是新磨的宝奁、华清的凝脂,不似那秋月流黄。余秋雨说,庄子的格调是晴天的湛蓝,以为不若幽蓝,这晴夜月映的品味:沧桑厚重也浪漫天真,忘年忘义的自由心。有月色,也有虫声。此起彼伏的夏虫声,虽只自吟自唱,却合成一曲和谐沉稳的交响。

  有声亦有臭。是茉莉,属于圣人的花——不与桃李争妍,不同梅菊斗硬,只拣这光热最好的季节把幽香开过完事。不似兰花忧郁,不比金银花烂漫,只轻轻地、幽幽地,温润和雅,不失之甜俗——扬琴勺下的小调,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上中国女孩的轻唱,那茉莉的香。

  也是这样的夏天,去年。茉莉花开的`时节。,我曾将一对茉莉夹在书中,夹成干花。等那花干成蝉翼,书也沁香了半年。夹着茉莉的那一页,是欧阳子的《秋声赋》。

  读《秋声赋》,是茉莉谢后、雏菊开时。那时书中的茉莉已干透,亦已泛黄。不复那少女肌肤饱满的白,而是黯黄,干瘪的,祖母肌肤般的黯黄。比丹凤城南的秋月更黄,比月下那嫠妇的脸色更黄,比那霜后的野菊更黄,比居山岛上湘夫人泣出的银针茶更黄,比宋版秋声赋的纸页更黄,比尘封的岁月更黄、更黄。

  纵使这双木乃伊躲过红藕香残时,同病芙蓉的一劫,也经不起时间的轻轻爱抚。渥然丹者要熬成槁木,伙然黑者亦磨作星星,这靓白又何由不淀成沧桑的土色?

  范曾国画《秋声赋》里,一童一叟相伴行于天高地远的秋色中。长空雁去,古木叶脱,疏影自虬。在那刑官的眼皮下,商声所主西方音里,虽沁着萧瑟凄切,上演着物过感而当杀的活剧,天地间亦扬着一脉高情。天高日晶,容貌清明,长风万里,吹送那排向碧宵的诗情。

  一翁一童,行走天地。

  那老翁被萧萧秋声奏成槁木,曾经的朱颜给童子。

  西风古木,枝叶一空,那飘落的,只化作春泥,去护来年的夏花。

  还有那头顶的铜镜,破了,又圆了。这秦时老月,破过汉时关山,映过白登道的烟尘,又悠悠地圆过东坡赤壁,聆过一夜水声、浆声、萧声、鼾声。同一掬李白的霜,阴晴圆缺地遨游过万古沧桑。

  而生命的如歌的行板,我们止于敲打里中一节音符,对长风万里酣卧高楼,当草木摇落自弄扁舟。如林语堂所评价的东坡那样,清风一阵然吹拂天地,浩然为欢。歌吟在甲子己丑的冬夏春秋。

  已乎!已乎!夫秋声之所萌者,风也。长松夜鸣、感叹唏嘘者,大块噫气也。其惟无作,作则万窍怒枵,寥寥刁刁。天地亦有不平则鸣时。盖岁月如歌,平平仄仄,必于一夏闲淡后,变奏于高亢之端。秋色苍苍,可以驰骋鹏翼,秋声飒飒,吹断月里横笛。此夷则,七月之律。

  夜半的清风漾过,清彻而不寒凉。风里蕴满雍容畅快的夏意和草木郁郁的体香。曾经灿烂过,摇落西风,又何所恨于秋声。

  一阙夏籁,一曲秋声。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秋声赋作文2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感怀悲己的永远主题。

  《秋声赋》,欧阳子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只是欧阳修五十三岁时,有感于“秋”所作。它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

  文章首先以秋声起兴。一开始作者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从静到动,令人悚惊的秋夜奇声,营造了一种悲凉气氛。“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听到这秋声,想到了夜袭敌军的战士人马行军的声音。这也形象的描写出这秋声之大,之壮,之猛烈。正是秋天的潇飒。作者用风声,波涛,金铁,行军四个比喻,从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远及近地形象地描绘了秋声状态。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情景交融,从而自然的引出下文。

  而后第二段,作者悲秋之情油然而生。“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作者从“色”,“容”,“气”,“意”四方面写出秋得特点,其色颜容貌似乎呈现眼前,其栗冽之气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肤,其萧条之意似已围裹全身。本段语言清丽,四字一句,读来音律优美。紧接着第三段,作者又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对秋声进行了剖析和议论。秋天是行刑的季节,是战争的象征,所以有肃杀之气;秋天是商声,悲伤的意思;是夷,杀戮的意思。万物过盛就当杀戮。此时作者身居高位,饱尝仕途艰险,故而对秋伤怀。

  第四段是文章主旨一段,作者通过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抒发议论。“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此句说明人的忧伤劳累皆由心生,都是外物对于人施加的压力。是自己无穷无尽的忧劳伤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声的悲凉呢?尤其是朱颜老去,乌发皆白,都是老去的过程,“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由此可见,作者之所以感到秋声之悲凉,其根源不在秋声,主要是当时作者面对国家和自己的处境而产生的忧思所致。这也使文章悲秋的主题得到升华。不再是仅仅因秋之萧瑟而伤己之忧伤,而是由对人生忧劳,生命凋萎的深沉叹息。

  最后作者又带领我们进入那个“星河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的清冷世界。结尾处秋虫的和鸣,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而“童子莫对,垂头而睡。”又是作者心无所依,无人可诉的'凄楚。

  读完《秋声赋》给我最大感触的是“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一句。这句是作者年逾五旬对人生沧桑的感慨。人的忧伤困苦都是人自己造成的,而不是秋天到了,人自然而然的悲伤。都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是人的心境差异造成了景物的情感差异,因人被外物所制,在秋天看的的都是衰败的情景。此文借赋秋声告诫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应自我反省。

  文章无论从语言,结构,层次,还是立意上都是悲秋的佳作,正如楼昉评《秋声赋》:“模写之工,转折之妙,悲壮顿挫,无一字尘涴。”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