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贤学网>范文>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16 13:18:2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

  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三点启示和三点不足。

  启示是:

  (1)当要求每个学生写出3个带分数时,有一个学生报了一个:4又3/2,出现了问题。我能及时利用这个素材,指导学生观察前面的几个带分数,了解到带分数是由一个整数和一个真分数组成,从而查出4又3/2错在分数部分。

  (2)创设故事情境要很好的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服务。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学任务和发展学生能力是根本。再好的故事,也只是为其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

  (3)要有实践空间。在经历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实践空间。学生只有亲历动手、动口、动脑过程,才能提出自己的发现、假设、问题,才能充分验证、得出结论。

  不足之处:

  (1)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

  (2)在解决课本习第3题时,要分步骤地教会学生确定整数部分、分母、分子,让学生在填空的同时,知其所以然。

  (3)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描述的规范性、逻辑性和严密性。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2

  《循环小数》加新课和练习,上了两天的课,两天完了以后,心里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首先,从客观因素来说,本班整体基础较差,特别是有5个左右的同学,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上课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喜欢动来动去。而全班同学养成了一种较坏的习惯,即在课堂上自由度比较高,不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举了手的也是边举手边叫“我来”,这样一来,课堂秩序就显得有点乱了,也间接地影响了老师上课的心情。

  然后,从自己的主观因素来说,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对于小学教学的模式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不知道怎么去抓重难点,就算了知道了本节课的目标,在课堂当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小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模仿老师,而我有时候没有完全去注意这一点,在板书的过程中不够严谨,造成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比如,写循环小数的时候忘记在后面打省略号,或者是忘记了循环节上的.小点。另外有些重点地方强调不够到位,造成学生作业出现的错误如:把循环小数8.5454...写成了8.54...。

  最后就是自己的教学态度问题,由于声音嘶哑,加上学生课堂纪律影响,让我从一开始上课就没有了激情,一堂有效的课堂,首先要有一位有激情的老师,如果我从一开始上课到最后结束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说话总是一个音调,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很乏味的,学生当然就没有兴趣去听,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当中,首先要把组织教学的工作做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比如坐姿,比如回答问题的秩序,比如作业的规范训练。同时,自己也要把我的阳光一面展现出来,让自己的激情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让自己的课堂一天天进步,让学生也能一天天进步。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3

  《认识方程》是学生学习代数初步知识的开始。教材运用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共同特征,了解方程的含义。

  《认识方程》是在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本课的`教学在学生日后学习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及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学生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起始课,在本单元中具有重要地位。

  介于以上认识我对本课进行了一些设计,通过教学感觉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做法。

  一、“巩固复习,铺垫新知”这一部分通过填空和分类,让学生了解“等式、不等式、代数式”等概念,为后面区分方程和等式做一个铺垫。

  1、填空:3.6+2.1○7.7-21.6×5○5×1.638.4×0.2○38.45.9÷0.1○5.9

  t与8的和:b除42的商:

  2、进行分类,出示名称(等式、不等式、代数式)

  二、在认识方程之前就让学生辨认方程,了解学生对方程的认识程度,也激发学生学习方程的欲望。(你们能判断哪些是方程吗?

  ① 6+x=14② 3×42=126③ 60 +23 ﹥ 70④ 8+x

  学生有争议没有关系,带着疑问学习新知。师:“到底谁说的对呢?让我们一起去找答案吧!”)

  三、列方程最困难的就是找出等量关系式,为了让学生能较好的掌握等量关系,在教学三个例题中我都按照一个步骤去引导学生解决这类问题。(1)先找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用字母表示未知数。(3)列出方程

  四、注意了细节的引导。例如未知数不要单独放一边;未知数最好放在左边,便于计算;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在新课中一一解决,学生掌握较好。

  当然一节课总有不足的地方,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方程的概念的出示就比较死板,其实当学生说到哪里我就应该顺势逐步完善概念,不一定非要在预定的时候出现,应该更灵活一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4

  方程的意义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了一点代数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重点是“方程的意义”。设计的意图是想通过观察天平“平衡现象→不平衡到平衡→不确定现象”三个直观活动,抽象出相关的数学式子,再通过观察这些数学式子的特征,抽象出方程的概念,即由“式子→等式→方程”的抽象过程,然后通过必要的练习巩固加深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课设计了活动探索、自主分类、抽象概括、灵活运用4个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建立起方程的概念,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递进性,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活动,一是通过学生观察,抽象出相应的数学式子,建立起“平衡—相等、不平衡—不相等”的`概念;二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三是引导学生对“等式”观察,将等式分为“含有未知数”和“不含未知数”两类,然后抽象出方程的概念。最后通过判断与独立创作方程两个学生活动,进一步理解了方程的意义,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教学实施中的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用语不够准确精练,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指导欠缺,对学生的发言教师倾听程度不够,未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5

  优点: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另外,新《课程标准》同时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以上认识以及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把整堂课设计成“摸球游戏”活动课,设计了体验操作、猜测验证和综合应用三个活动来学习“可能性”。学生掌握的很好。

  不足: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的不确定性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认识事物出现的随机性。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体验可能性大小的问题。

  改进措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有些事可能,有些事不可能。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6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着力让学生通过参与有效的实际操作、观察比较来概括出“找次品”的最佳方案。把学生的学习定位在自主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建立了“猜想——验证——反思——运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 通过身边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一上课就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探究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以前的视频画面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孩子们兴趣不大。集体备课时大家建议这一环节,还是应该联系生活实际,这样可以更加激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难点转化 降低教学起点,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我却让孩子们先从3个药瓶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9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我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9个中找次品,并且在9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

  四、知识拓展 当学生通过例2发现把待测物品平均分成3份称的方法最好后,以此为基础让学生进行猜测:这种方法在待测物品的数字更大的时候是否也成立呢?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归纳、推理等数学思考活动,逐步脱离具体的实物操作,采用文字分析方式进行较为抽象的分析,实现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这部分在集体备课后我进行了调整,将以前不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教学挪到了下一课时。本节重点砸实,能平均分成三份的,怎样找出次品。总结出规律后,进行了相应的练习。增加了课后“你知道吗”中一部分内容。学生充分练习后已经能很熟练的运用最优方法解决问题、发现规律。通过今天教学实际来看,效果更好一些。

  五、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在研究从9个和12个中找次品时,学生小组交流的时间不够充分,汇报时有些方法,没有反馈。

  2、板书设计本课板书很难设计,很抽象,不容易使孩子们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板书时,在第一次试讲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用下划线来代表天平,上面的两个数字代表托盘两边的物品数量,这样就更形象一些,让孩子们也更容易理解一些。但改过之后,分析天平两边出现的两种情况,不如以前清楚、易懂。究竟哪种方法更利于学生理解,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7

  一、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

  学习小数,是在认识了分数后进行的教学。关于这节课,教材首先安排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给学生认识,再介绍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还介绍了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了有关小数的哪些知识,学生已经知道的直接板书,比如读法、写法。学生不知道的引导学生学习,能自己学的'就自学,比如小数各部分的名称,自然数和整数的介绍等这些内容自己看书学习。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二、从学生的生活出发。

  关于这节课教材突出小数与生活、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测量长度单位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识整元数,这是生活中用到小数的最常见的两种情况。所以教材的安排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这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又能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感受小数的现实作用。

  本节课我创设了猜价格的游戏。书签的价格0.1元在学习1角=1/10元=0.1元。

  书签的长度8厘米,从学生熟知的价格背景中体验分数与小数的关系。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10份,每一份是1厘米,那么,8厘米就是8/10分米。还可以写成 0.8分米。在组织学生交流小结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注意把小数与十分之几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将小数认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系统,实现认知建构中的同化与顺应,完成认知整合与网络化过程。

  生活中的小数比较多,练习时让孩子多看看生活中的小数,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介绍小数的来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域,把对小数的认识放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体系中,让学生感知其来龙去脉。所有的这些教学努力,都使新知在儿童头脑中不孤单,不零碎,建立起广泛而丰富的认知联系,加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认知态势,教学的内在效益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8

  本节课我结合教材创设“分饼”的情景活动分成两个成次进行展开教学。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意义,在这基础上要求学生对这分数能正确读写,了解假分数、带分数的关系。这节课我先以猪八戒分饼这一故事引入,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一齐参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整个教学中我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与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

  两个实践活动中,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氛围都比较强。在小组汇报阶段,大家积极发言。“金星组”还汇报了两种和书上不一样的办法:一个是徒弟三人孝顺师傅,每人把一块饼的1/4敬给师傅,那么唐僧得到3个1/4是3/4,徒弟每人剩下3/4,四人分得的饼相同。(可惜,当时时间太紧,我应该引导学生分析弄明1个3/4与3个1/4是相同的,只是单位1不同,一个是把1个饼平均分成4份,拿其中的.3份; 一个是把3个饼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4,即单位1不同,一个单位1为一个饼,一个单位1为3个饼。)另一个是:先把三张饼平均12份,每人拿9份,就是9/12,这点为以后的约分打下了基础。

  反思这一节课,小组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得益于课前的结构化预习,平时的培养,和本节课的安排,孩子们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展示自己的创意与个性,小组活动动而不闹秩序井然,这是与上几节公开课相比最大的进步。但是,由于汇报交流的时间拉得过长,冲淡了练习的时间,使得安排的训练题没能完成。今后还要在时间安排上多动脑,把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9

  本课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探讨老师与X同学之间的年龄关系,引发学生自主思考,亲近数学,激发起他们对新知的学习热情,拉近了与新知的距离。学生在草稿本上由X同学的年龄计算老师年龄时,产生了厌烦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想到用更简便的方式来表示老师的年龄。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经历了由数到式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后,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约美,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的理解。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0

  分数的混合运算是本册的重点、难点,本单元包括分数乘除混合运算;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以及已知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主要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并会做分数乘除的应用题。学生很容易掌握计算,应用题我主要采用让学生找等量关系,先让学生写出等量关系,再把以知条件代到等量关系中,求出数量。这种方法学生容易接受,效果较好。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我主要让学生画图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我保证了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自主尝试画图,同时也要对学生的画图结果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充分交流后作出正确示范,在画图的基础上,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题。学生的掌握情况不错。已知比一数多[或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计算,这对学生来说较困难,是个难点。我采用已下四步:1、让学生找单位“1”。2、根据题意画线段图。3、根据线段图找出与单位“1”的数量关系。4、然后根据关系列出方程或写出算式。

  刚开始觉得学生掌握的不错,每一课用的时间较短,没有进行过多的训练,等到三课上完后,进行综合训练时问题就出来了,学生分不清楚是用乘还是除、是用单位1加还是减等等。我发现主要原因是没有循序渐进,由简到难,步步落实,没有备学生,高估了学生的能力。虽然方法较好,但学生掌握的较差。只有让学生把每一种类型的题目搞懂、分析清楚,再进行混合运算就容易多了。后来我又根据上面的方法和策略,一步一步让学生落实,最后学生才能掌握。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1

  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在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我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我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2

  对照人教版老教材,发觉学生不仅对“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等常见数量关系式烂熟于心,而且在解答相关应用题时也总能得心应手。但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的'反馈却令我大失所望。第12题是有关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与工作总量三者之间关系的填空题,全体学生竟然告诉我从未听说过这三个词(由于我今年刚接触新课标教材,不知学生所言是否真实)。在平时解答已知路程和速度求时间等需逆向思考的问题时,也有部分学生对数量关系式是启而不发,这不得不令我深思。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面对教材的变化?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3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解简易方程》这个单元中,教材是通过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这个方法虽然说使得小学的知识与初中的知识更加的接轨,让方程的解法更加的简单。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但是教材中故意避开了减数和除数为未知数的方程,如:a-x=b或a÷x=b,要求学生根据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列成如x+b=a或bx=a的方程。这样的处理方法,有时也会无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发生矛盾。例如“爸爸比小明大28岁,小明Х岁,爸爸40岁。”很多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40-Х=28,方程列的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应该怎么解呢?允不允许学生用四则运算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方程?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还是让学生把此方程改成教材要求的那样的方程?如果要改成教材要求的方程,那就是在向学生传达这样的思想:这样的列法是不被认可的,那么以后在学习“未知数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时,学生的思维不就又和现在冲突了吗?现在学习的节方程中,学生很容易看见加法就减,看见减法就加,看见乘法就除,看见除法就乘,如把30÷Ⅹ=15的解法教给学生,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学生很少,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越教越是糊涂,把本来刚建构的解方程方法打破了。如果不安排,那么每次在出现的时故意回避吗?

  在教学列方程解加减乘除解决问题第一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先出示做一做的题目,这题更接近学生的实际,学生也能更好理解数量关系。小明今年身高152厘米,比去年长高了8厘米。小明去年身高多少?先让学生读题理解题目中有哪几个量?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去年的身高、今年的身高、相差数。追问: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呢?

  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今年的身高

  今年的身高-去年的身高=长高的8cm

  今年的身高-长高的8cm=去年的身高

  你能根据这三个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学生尝试列方程。几乎全班学生都是正确的。

  X+8=152 152-x=8 152-8=x

  追问学生你对哪个方程有想法?学生一致认为对第三个方程有想法?生1:这个根本没有必要写x,因为直接可以计算了。生2:x不写,就是一个算式,直接可以算了。我肯定到:列算式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始终作为一个“解决的目标”不参加列式运算,只能用已知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算式,所以这样的x就没有必要。接着让学生解这两个方程X+8=152 、152-x=8方程。学生发现152-x=8解出来的解是不正确的。告诉学生减数为未知数的方程我们小学阶段不作要求,所以你们就无法解答了。接着,我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数量关系,他们之间有联系吗?其实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是有加法转变过来。因此,我们在思考数量关系时,只要思考加法的数量关系,这是顺向思维,解题思路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考的难度。接着只要把未知数以一个字母(如x)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x+b=a,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列方程解决问题。

  接着用同样的教学方法探究bx=a的解决问题。

  我这样的教学不知道是否合理?其实小学生在学习加减法、乘除法时,早就对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有所感知,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经验。要不要运用等式的性质对学生再加以概括呢?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4

  优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汇报展示,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

  不足;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初步判断生活当中的问题,课下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到生活中学习。

  改进措施;今后教学中应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发现数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15

  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主要以化简比为主,主要考察学生对化简比的方法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通过第一道练习发现多数学生已经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只是还不能熟练的选择简便的方法,第二道判断题是想提醒学生做题时要仔细,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第三道在巩固化简比的基础上,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第四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总的来说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还是不错的。

  观评记录:

  王霞老师:今天听了杨老师执教的《比的基本性质》一课。杨老师围绕活动主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注重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为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良好。

  1、课堂教学中都体现了转化的思想,上课伊始对分数基本性质、除法商不变性质的复习,在教学中,这些由旧知的复习到新知的引入与理解,充分体现了数学中的类推思想和转化思想,不仅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效果良好。

  2、教学中做到了分散难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了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并在教学中,有效建立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性质与比的基本性质的关系,分散了教学的难点,抓住重点,突破了难点,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建议:是否可以把化简比和求比值进行对比。

  课后反思:

  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从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开始,从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入手,通过让学生联想、猜测、观察、类比、对比、类推、验证等方法探讨“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规律。由于在推导比的基本性质时要用到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知识,因此教学新课时对这些知识做了一些复习,引导学生回忆并运用这两条性质,为下一步的猜想和类推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事实也证明,成功的铺垫有利于新课的开展。学生通过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通过类比,很快地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一来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二来也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新知识。

  整节课无处不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无时不渗透着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不论是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的语言描述,还是对化简比的方法的总结,都留下了学生成功的脚印。同时采用讲练结合、说议感悟、对比总结、质疑探索、概括归纳的方法,掌握知识、应用知识、深化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学生学的轻松,教师教的愉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上册数学教学反思04-18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8

数学五年级上册反思03-01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4-20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4-14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04-08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03-05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03-22

Copyright©2003-2024xianxue.com版权所有